本书详细介绍了北京的传统节日,包括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过腊月等。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体现之一,通过对节日民俗活动和节日文化的详细介绍,本书全景式展示了北京传统节日文化的瑰丽多彩,“京味儿”实足,引人入胜。全书语言活泼生动,描摹细腻,并通过中西方节日文化的对比,让读者
本书选取了2019年全年发表在各期刊杂志的民俗学优秀论文合集出版。目的如下:一、对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中国民俗学的发展历程、经验教训等做全面总结,为今后中国民俗学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二、对重要的民俗学研究理论与方法进行汇总,以便相关研究者阅读学习,提升民俗学整体学术水准;三、通过非遗保护运动、有关当下社会现实问题的讨论
《悠悠牧歌》丛书是内蒙古出版集团2020年度蒙汉文重点图书及信息化数字化转型升级重点项目,内容是《内蒙古画报》之《悠悠牧歌》栏目精选作品集,分4册出版。本书是分卷册。内容主要讲述主要讲述牛、马、骆驼、山羊、绵羊五畜及畜牧过程中形成的衍生文化习俗。丛书以蒙汉对照的形式出版,并配有大量图片,可读性较强,有助于传播中华优秀传
本书卷首有序、图照、目录、概述;正文依次为生产民俗、经济民俗、生活民俗、社会民俗、文艺民俗,计5编;卷末设附录。本书有四十余万字,五十余幅照片,概括了长葛生产、科技、卫生、民生、民间文艺等习俗,集中反映了长葛人民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礼仪美德,在党的领导下开创新生活、追求美满幸福的历史及现实精神风貌。
本书作者紧跟思想史和观念史研究的学术前沿,综合运用现代应用伦理学的方法,在蒙古民俗学的知识背景下,以道德生活史研究为切入,对蒙古族传统畜牧业社会的习俗生活进行总体观察和探究,深入挖掘其中的伦理道德精神内涵,较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传统畜牧业社会伦理和牧民道德的全景谱系。本书中提出的“畜牧业伦理”“牧民道德”“游牧‘浩特
本著为2018年度河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研究重大项目“中国重阳文化及其现代价值”研究成果。本著重点论述了中国重阳文化的历史渊源、学术争论、文化内涵、文化特征和理论体系,诠释了重阳亚文化的构成要素,并提出了把重阳节设为国家法定假日放假一天、兴建大型重阳度假圣地以弘扬中国孝道文化的对策建议,对我国新时代公民道德教育具有
该书以王思渝博士对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直波村的两次调查资料为基础而写成。直波村保留的两座八角碉楼体量宏大、现存状况完好,在整个嘉绒地区均属于少见;同时,罗梧楞寺(旧址)也属于嘉绒地区年代较为久远并且与重大宗教历史人物有关的历史建筑遗存,保留有较为完好的壁画遗迹以及建筑格局;直波村还极有可能代表了一种“半城半庙”以及土
礼学文献点校汇编。《檀弓注疏长编》依照阮刻本《礼记注疏》,将经、注、疏、释文录入,每段之下,依次汇入宋卫湜《礼记集说》、元吴澄《礼记纂言》、陈澔《礼记集说》、明郝敬《礼记通解》、清纳喇性德《陈氏礼记集说补正》、方苞《礼记析疑》、江永《礼记训义择言》、甘汝来等《钦定礼记义疏》、杭世骏《续礼记集说》、孙希旦《礼记集解》、王
《肘霍数·畜牧篇》收录了古彝文文献中关于养马、牛、狗的文献十余篇,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和多学科研究价值。彝族喜爱养马,本书中大多是讲有关马的事,或出重金购买良种马,或设场驯育良种马。有时为了马,引起纠纷,引起亲友反目,甚至引起战争。本书中《寻马根源》《论寻马种》《花斑白犬》源于《西南彝志》原译本第十八卷,《打开紫马尾层次》
本书整理于彝文古籍文献中的婚嫁和丧事两类文献,其中丧事文献为《那史纪透》,婚嫁文献为《诺沤》中的《纪透》部分。以短小的史诗形式,记录了远古的创世神话,集中浓缩了一个个短小的创世神话,有哎哺的女子织出苍天,哎哺的男子织成大地,神圣的娄斯颖、郎朵诺、够阿委、葛阿德,他们能够修天补地、修造日月、安星斗、布草木、锁天锁地锁日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