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是我国从事“三农”理论与政策研究的学术重镇和国家队。农发所一直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研究。多年来,农发所一大批专家学者从不同方面、多个视角,围绕如何破解“三农”问题、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进行了大量研究和探索,形成了众多有价值的学术成果,为中央决策提出了许多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政策
本书主要吸收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伍振军副研究员2015年主持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农村集体土地确权与流转问题研究”课题成果。该课题以农村“三块地”:承包地、农村宅基地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为主要研究对象,对“三块地”的确权与流转问题进行了研究。本书基于对我国北京、江苏、浙江、广东等地区的实地调查,从不同角度、不同维
本书研究回顾了国内外关于湖泊渔文化、江河渔文化、海洋渔文化的保护与利用研究成果,对国内外渔文化生态相关保护实践进行剖析与对比研究,以洪泽湖渔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为研究案例,系统梳理渔文化生态保护区内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划定文化核心区、文化传播区、文化影响区和文化传播路线,确定渔文化的展示、传承、传播的重点区域和文化空间,
中国现代农业、农产品供应链和食品安全问题涉及面广、影响因素众多,随着时间推移又出现许多新变化,施晟著的《农业发展农商管理与食品安全》对此进行了深入探讨。内容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阶段定位及区域聚类的分析;第二部分是关于农产品供应链的合作绩效与剩余分配的分析;第三部分是关于中国食品安全管理的机制设
本书先明确了研究背景、意义、思路和方法,并对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进而介绍农地流转风险问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农地流转政策的演进,归纳了其演进的基本规律,并从宏观、中观和微观视角对农地流转总体情况进行了概括性分析。接着分析各种农地流转模式的运行机制,并运用“角色利益诉求”分析框架对各种模式运行风险进行了分
本书以作者历时4年对闽、赣、浙、鄂、豫5省10县(区)43村的实地调查研究为基础,探讨当前国家农业治理体系从“汲取型”治理向“反哺型”治理转型中出现的不同的土地流转经营模式,并对不同的土地流转模式的经济、社会绩效进行了多角度的比较分析。作者认为,当前的土地流转模式选择是农户家庭理性(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村集体理性(拥
系国家社科基金规划项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的金融支持制度研究”(项目批准号:11CJL027)最终研究成果)。2003年开始2008年推向全国的农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仿效耕地承包制改革,实行确权到户,激励集体林地的经营产出增加。作为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主要举措的林业金融支持制度改革则是为了促进林地经营的资产化转化,吸
本书由五个部分构成:绪论。明清时期贵州的政治背景和社会背景、明代贵州民田制度、清代贵州民田制度、明清时期贵州民田制度变迁及其启示。沿着从“结构和动因’到“功能和意义”的研究路径,运用法社会学理论和物权理论对明清时期贵州民田的所有权制度、用益物权制度和登记制度、明清时期贵州民田制度变迁及其启示等问题进行了探讨,重点分析了
杨强*的《河南省农业现代化与农民增收的协同机制研究》以农业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为切入点,研究河南省农业现代化与农民增收问题的协调机制,为河南省农业现代化及今后农民增收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决策依据。
农业技术合作是两岸农业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台湾在大陆的农业FDI技术溢出伴随台湾对大陆的农业投资而生,并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大陆农业技术水平的提升。本文探讨台湾在大陆的农业FDI技术溢出效应和渠道及其影响因素,探讨农业技术合作的模式和路径,为进一步深化两岸农业合作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