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城』既是老成都原生态生活在当代的存续,也是新成都多元文化在当代的交融。《宽窄少城》梳理少城的历史,记录少城的当下,从城市史到个人史,从现在指向未来,呈现一个鲜活而丰富的『少城』,借由这种混合了城市历史和个人记忆的讲述,道一声:久违了,少城。 本书分为城史、街巷、人文三大部分构成,立足于地方志、旅游志、人文志的角度进
《如果我在成都等你》不同于一般意义的成都旅游书和手绘图册,而是一本足以能引起好奇、喜爱、互动的城市文化名片书,它将是展现成都文化的一个新窗口。它立足于新锐画家郭劲松近年来绘制的有关成都的主题画作,同时配以成都文化方方面面的小知识,以图为主,文字点睛:画作直观呈现出成都的美,文字精简介绍出成都的韵。这样的全新方式,融绘
《中国儿童地图百科全书》是一套由地理学家、科普作家、文物保护专家联合打造的原创儿童百科全书,包括4个分册。分册《中国儿童地图百科全书·世界遗产·世界篇》按世界地理区域介绍各大洲、各地区、部分国家的世界遗产分布情况。内容包括世界遗产认定、世界遗产保护以及努比亚遗址、沃特顿冰川国家公园等世界遗产
东汉以前相当长的时间里,中国聚落及其主导元素的设置与组织规则的主要任务,就是确认聚落权力的规格或等级。这使得聚落建设成为社会生活秩序构建的重要部分和国家景观秩序构建的主要内容。《营国东汉以前华夏聚落景观规制与秩序》通过探讨东汉以前中国传统文化核心区聚落主导元素的设置与城池构形规则,明堂、宗庙、社祀等中国传统聚落主导元素
生态美学是一种存在论美学观,有着强烈的现实关怀。生态美包括合伦理性、合规律性,强调审美交融。柳伟平著的《天人之境--杭州城湖共生模式的生态美学解读/当代浙江学术文库》先梳理了杭州城湖共生模式的形成,再从『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审美交融』三个层面对其生态美学意义进行解读,并认为该模式对城市建设与自然系统和谐共生、人类心
中原地区的水文化资源分布广泛,构成复杂,其传承发展各有特色,长期以来又疏于对其进行全面、系统、准确地调查整理,各涉水管理、研究、教学、实践部门各自为战,都缺乏对其现状的清醒认识和全面了解。中原水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和开发是一项艰巨、系统、持久的工作。本书对中原水文化资源的形成因素、内容范围、普查方法、分级分类评估、保护政
《明清民国时期直豫晋鲁交界地区地域互动关系研究》一书主要考察北方地区典型的高层政区交界地带——河北(明代称北直隶、清与民国前期皆称直隶省)、山西、山东、河南四省交界地区在明清民国时期交界各方的地域互动问题。明清民国时期直豫晋鲁交界地区是一个典型的高层政区界限犬牙相错之地,在本书关注的时期内“问题”不断,这些问题突出地反
本成果结合文化史、园林史、环境史等领域的研究方法,从区域文化的整体视角出发,全面梳理了“三山五园历史文化区”的形成、发展脉络、政治文化内涵以及它对北京空间区域的影响。三山五园是清代重要的政治文化副中心,它伴随着清王朝的兴盛而兴盛,伴随着清王朝的衰落而衰落,三山五园的兴衰史就是一部浓缩的清朝国家兴衰史。三山五园不仅直接促
博文全本经典名著系列:山海经(学生版)
北京的历史名园是北京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无可替代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它不仅改善了城市的生态环境,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还承载着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变化的大量信息。它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载体和城市形象,见证着北京建城与建都的历史,同时也是编制和实施北京市总体规划和绿地系统规划的重要依据。本书简要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