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雄是吐蕃王朝之前在西藏雄霸一方的部落国家。古象雄与中亚、西亚、南亚等地域都有过交流,堪称“古代文明交往的十字驿站”。因此,无论从时间还是从空间方面来说,古象雄文明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而作为古象雄文化的载体,流传至今的典籍非常稀少。其中,《象雄耳传广本》是非常珍贵的古文献。它涵盖了古代象雄的哲学、天文、地理、医学、艺
本书收录了藏族历史上享有声誉的著名学者桑杰林巴、桑阿林巴、珠旺丹增仁钦、仁增更珠扎巴等数十位大师的近30篇圣地志。这些圣地志从不同角度阐述了雪域高原诸多神山神湖的起源及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与演变特点,通过神山神湖形成的历史脉络来建构人们对山川河流的共同记忆与认同。
本书主要涉及佛教未传入西藏之前,西藏本土文化传统,包括古象雄各种祭祀仪式颂文,古老的三界宇宙观、山神崇拜等,是一部研究和认识藏族早期思想史、文明史等方面的重要古籍文献,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本书为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研究书系”(第2辑)之一,以历史、文化、语言、民俗、人口为视点,从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理论视角及研究方法出发,着重研究了裕固族的历史溯源、裕固族与其他民族的比较、裕固族的现代性、裕固族东迁传说的社会记忆功能、裕固学对敦煌文化的贡献、裕固语民俗文化意蕴等论题,从而将“裕固族研究”提
土司档案资料为我们展示了特定历史时期嘉绒藏族土司作为中央王朝任命的一方首领,在其执政期间的权力、地位、司法状况、老百姓的苛捐杂税、人口状况、土司阶层与寺院上层的交往,以及土司与地方政府的隶属关系等,嘉绒藏族土司档案资料的搜集、整理、翻译工作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利用史料了解历史上川西北嘉绒藏族地区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
北朝至隋唐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民族迁徙与融合、文化交流与碰撞的重要时期。当时陇右地区的少数民族主要有氐、羌、匈奴、鲜卑、粟特、突厥及其他民族。本书在对该地域出土的30余通碑铭材料整理与分析的基础上,从碑铭姓名体现的族属和文化价值、碑铭所见陇右胡族的汉化、各民族的宗教信仰,以及碑铭的文献价值、文学价值、艺术价值等方面进行了
书稿以彝族历史文化为主线,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华坪彝族水田支系,第二部分是彝族祖先笃慕研究,第三部分讲述彝族文化研究者张纯德教授的生平事迹,第四部分是濒临消亡的彝文古籍的翻译、整理和收录。分七个章节记述与彝族祖先笃慕有关的历史和民间传说故事。同时收录了分布于禄劝、武定、晋宁等笃慕后裔的100多个家支族谱和10余
这是贯彻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次重要实践。这批历史文献是中华文化认同和民族团结史的实物见证,其中积淀着西南各族人民最深沉的爱国情怀和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对于恢复和增强文化自信、振奋民族精神、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中华优秀文化继承发展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是一宗亟待抢救、保护、整理、研究和开发利用的珍贵文化遗产。
本书是对流传于云南省河口县布依族群众中的故事、歌谣、谚语的收集整理之作,容涵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的整理出版将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有较好的社会价值。
本书是一部有关“湘西苗疆”历史进程、民风民俗、治策方略的私家地方志乘,共二十二卷,分舆图、村寨、险要、道路、风俗、师旅、营汛、城堡、屯防、述往、要略、传略、艺文、杂识等14门。其内容主要为撰者严如熤基于自身实地调查与生活经历,对湘西苗族族群文化特征及分布地域的认识与描述,以及在此基础上对湘西苗疆历史的梳理与苗疆“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