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对宛梆的起源、文化价值、宛梆的音乐、表演和剧目等进行了梳理,较完整地描述了宛梆艺术的本体特征。本书立足于对宛梆艺术丰富的田野考察资料进行写作,从历时与共时两个层面,对作为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宛梆的生存流变和现状,宛梆的活态生存空间,以及宛梆艺术的传承体系等,进行了综合分析与呈现。本书还对“非遗之后”宛梆艺术传承的
《尔玛人的艺术——中国羌戏研究》是研究羌族文化的学术专著,也是作者研究羌族文化的第三本著作,同时是作者研究中国戏剧的第五本专著。羌族在当今中国主要聚居在四川,羌戏是多民族中国戏剧大家庭的成员。客观地讲,羌戏研究多年来在主流学界有所忽视,本书是同类著作中的首部。本书立足学术前沿,借鉴人类学、民俗学等学科的理念和方法,结合
《清代宫廷戏曲编年史》以清代宫廷戏曲为研究对象,内容 涉及戏曲文本、礼乐制度、舞台艺术、作家、演员、观众接受、 改编流变等诸要素。本书采用编年史的著述体例,从整体上梳理 了自清世祖顺治元年(1644年)至逊帝溥仪离宫(1924年)近 三百年间宫廷演剧活动资料,将清代重大的礼乐、文化、政治、 文学事件与宫廷戏曲
本书汇集唐力行教授数十年来关于苏州评弹和江南社会研究的论文、序跋、书评等,从江南文化与江南社会对于从古至今尤其是近代以来长三角地区文化生态的塑造、对于城乡关系的变革、对于评弹演出的影响等角度,勾勒出苏州评弹这一艺术发展变迁的历史,以及与整个江南社会的内在联系。对于更好推进苏州评弹研究,以及近代江南社会历史研究等都有重要
本书是研究苏州评弹历史的专题论文集,主要收录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学生的优秀专业论文,分别从地域、世代与性别三个视角开展长三角地区的常熟南门、嘉兴和上海三个区域的苏州评弹的研究。既有探究江苏常熟地区的评弹情况,通过对艺人、书场和听客情况的发掘,探寻评弹在此的个性与共性。又有研究浙江嘉兴地区评弹的兴衰,揭示了不同的历史阶段市
本书主要记录了舞台剧央华版《如梦之梦》从2017年开始每年演出,共五年的后台剧组状态。从摄影师的视角出发,将她看到的一部史诗级的话剧幕后的一些故事记录下来,最终选出五年间拍摄的后台,创作出了这本《如梦时间》。《如梦时间》是舞台剧央华版《如梦之梦》五年间后台及部分舞台剧照的作品集,展示了多位演员在场上、场下塑造人物所付出
《粤剧表演艺术大全》按粤剧表演艺术涵盖的不同内容和艺术特点,分为做打卷、唱念卷、音乐卷、剧目卷、舞美卷,本书稿为舞美卷。在总体设计上,舞美卷延续已出版的三卷样式。舞美,即舞台美术,涉及舞台演出过程中所需要的化妆、服装、效果、道具、布景、灯光等内容。书稿共分5个篇章,系统梳理回溯和介绍了粤剧艺术百年以来常用的化妆头饰、服
本书是《粤剧表演艺术大全》丛书之一。编辑部追根溯源,反复论证,深入挖掘和整理,采用音视频重录、示范等方式,还原了粤剧例戏排场的渊源与实际发展,按照行当、文武场、表现形态、还有现在广泛使用与已经淘汰四种分类方式列举粤剧古老排场的分类,并详尽介绍了近190个粤剧排场(即根据实际情况搭配、借用的“组合套路”)。在精选剧目篇中
本书内容已经外聘专家和清华大学党委审读审核通过(清委文[2023]28号)后同意安排出版。本教材以儿童戏剧主题活动中包含的用声音塑造形象、用台词刻画角色、用肢体回唤情境、用表演建构逻辑形式为导向,帮助学生有效地进行儿童戏剧知识的学习与实践。本教材内容可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与沟通能力、音乐鉴赏能
中国话剧民族化的概念在被阐释的过程中近乎是长期静态的,权威榜样的高山仰止让后生无法觊觎、不敢挑战,导致对中国话剧民族化及其发展方向的认识相对逼仄,大有一种认死理的意味,一个没有发展的概念在拖延中成为了历史进程中固瘤的奇观,直接影响了20世纪90年代直至当下的戏剧生态。本书在此基础上,尝试对中国话剧民族化进程进行系统的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