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四川省教育厅2018年度教育科研课题《曲艺进校园课程化实践研究以四川清音为例》(川教函[2018]495号)研究成果。本书响应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对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国民教育体系的相关要求,立足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四川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四川清音进校园,从认识和实践两大维度
本书为戏剧学学术研究图书,着重探讨当前国内戏剧研究动态、前沿理论问题、古今中外重要戏剧现象和戏剧流派,收入的论文从文献史料和作品文本入手,结合不同时代背景,在细致梳理、深入分析的基础上,解读作家作品,研究作品的形成过程,探讨传统戏剧与现代话剧的分离,剖析戏剧理论、戏剧观念、戏剧美学的内涵及其演变,揭示其中蕴含的丰富的戏
本书内容讲述:傩舞是一种具有驱鬼逐疫、祭祀功能的民间舞蹈,历史悠久,成型于周代的宫廷大傩之礼,最初是傩祭中的仪式舞蹈,后来发展为娱神兼娱人的民间舞蹈。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傩舞在不同地区形成了不同的风格样式。傩舞作为一个大类,很早就得到学术界的重视,形成了连贯的学术传统。中华傩舞在漫长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中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
本书由连先生的女儿连丽如、女婿贾建国夫妇进行整理,对一些江湖术语做了注释,对许多字的读法做了提示,并邀请插画师于连成先生特别制作了近30幅插画,令全书内容增色不少。
本书围绕表演的基本理论与训练进行总结和分析,共八章,分为上篇和下篇,系统地将表演的学习与实践、理论与创作融为一体。上篇对表演的基本理论进行了综述,然后详尽地介绍了演员表演创作素质,包括解放身体、七力四感、表演元素、无实物练习;下篇对演员所需具备的能力进行分析,包括即兴戏剧、学会行动与组织、观察生活和体验生活、教学小品。
本书稿总结提炼新中国戏曲教育经验,挖掘戏曲德育资源,构建专业课课程育人,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议题意义深远。要坚定文化自觉,弘扬优良传统,坚持守正创新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深入艺术的本质特征,发挥文艺在培养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独特作用,树立远大理想和目标,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强国
本书是一部介绍戏剧教育知识的大众读物。全书共收录了77个用于演员排练的戏剧游戏,以体裁为切入点,根据不同剧目写作风格的特殊性对表演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探索方法。同时,借助声音和音乐帮助演员创造剧本中的世界,使排练变得严谨而富有情趣。本书另附索引,按照能力要求、合作形式和创作方式等给游戏分类。本书为导演带领演员确定和深入剧
本书从戏曲演出业、报刊媒体中的戏曲报道、剧种流变、坤伶勃兴、义务戏演出、票友等六大方面,研究了民国时期华北地区戏曲消费与戏曲受众间的互动关系。作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本书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此外本书旨在探究消费与受众对戏曲的塑形和重构,这对于当下戏曲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因此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
俞振飞先生是我国20世纪杰出的京昆艺术大师和戏曲教育家。为缅怀大师风范,激励当代戏曲艺术的守正创新,上海艺术研究中心联合相关单位成功举办了“雅韵千秋——俞振飞诞辰一百二十周年纪念展”。本书稿由昆曲简介、昆曲正宗、艺兼昆黄、承前启后、大师流芳五部分组成,收录展览展出所有实物的照片,如光绪元年(1875年)俞振飞之父俞粟庐
河南大调曲子起源于明清俗曲,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民间曲种之一。它不仅在乐制体系、音乐风格以及审美观念方面有其独特的一面,还因其所保留的大量曲牌,堪称研究中国古代曲艺史和音乐史的“活化石”。作为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项目,对河南大调曲子进行抢救、汇编、整理出版,是扎根民间挖掘民间文化资源,也是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