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是群体生存的高级动物,在群体的生活与生产中,离不开合作与交往,道德修养是人类人格健全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提高青少年的道德修养,走出青少年在道德修养中的误区,创造美好、快乐的校园学习生活,对健全青少年的人格是非常重要的。《道德修养应该注意的误区》从实际生活出发,指出了青少年在道德修养方面常犯的错误,并提出了正确的建
人生离不开哲理,就像夜行离不开灯的指引。早一天领悟,就早一天少走弯路,少受挫折,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平稳、顺利,更快地迈向成功,《成就青少年一生的人生哲理》是一本能够教会青少年如何看待人生,如何面对挫折,如何思考人生的每一天的读物。书中每个故事都能够浇灌人的心田:每条哲理都能够指引青少年读者深刻地理解和把握人生,明智而
《中华传世家训》收录了中国历代400多位作者共2000余则家训作品。其内容共分“励志、勉学、修身、处世、治家、为政、慈孝、婚恋、养生九篇,每编以朝代为序,分为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近代、现代共八篇分别介绍。这样纵横交织,既可以让读者看到历代家训的全貌,又可以了解某一作者不同方面的观点和论述。
在一切以利益为衡量准则的今天,重拾对于道德的责任似乎只是一种欺骗的宣传,在实际要求中是那么沧桑和无力,对于善的讨论更像是指责好人们都不够好以及不去包容那些伤害他人的罪犯——因为这种规劝对于愿意做坏人的人从来都足无效的。如果让更多的好人吃更多的亏是宦传善的唯一作用,那么,还是让我们沉默吧。但是事实绝不仅限于此。我们在此引
本书通过深入浅出、言简意赅的论述和令人印象深刻的佛法故事、禅理寓言,告诉每位读者这样的道理:每个人对生活的态度千差万别,但不外乎都是“看得开”与“看不开”这两种而已。遇事“看得开”,是因为“想得开”,只有“想得开”,才能活得好。同一件事,想开了,就是天堂;想不开,就是地狱。如何看开,怎样想开?凡事多朝好处看,遇事多往开
本书在中国传统社会是以儒家思想为主要理论依据的,儒家伦理在中国历史上长期占据着主导位置,它不仅影响了华人的思想及言行举止,也成功地影响了东南亚许多国家的人民,成为他们国家文化中的一部分,从而形成了儒家文化圈。本书从外来文化与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文化之间的互相消长与冲突入手,向读者全面展示了中华传统伦理道德在当今社会的发展趋
信息技术的社会应用滋生了诸多信息伦理问题,传统道德教育在这样的背景下受到了挑战。信息伦理教育的旨归在于培养学生基于公民生活的信息伦理智慧;信息伦理教育不只要传授信息伦理规范,而且要引入媒介教育提高学生对媒介的认识;信息伦理教育应从“目的论”视角强化“道德灌输”,从&ldq
《制度伦理研究:一种宪政正义的理解》以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历史背景,围绕制度之、“善”或“好”的问题,以宪政正义为核心,以权利一义务关系为枢纽,在“善政”、“善制”、“善治”的统一中,求索现代社会制度正义的伦理基础,探究当代中国制度正义安排及其实现的现实路径,为拓建起属于中国学者自己的制度正义理论做基础性的探索
王晓红博士2002年人吉林大学,在高清海先生门下深造。2004年,先生仙去,她转而跟我学习,于是我们既是师兄弟又成为师生。在高清海先生智慧之光的照耀下,王晓红博士对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和理论性质有很深入的理解,使她敢于去触碰已经被许多人论述过的理论问题,从人性理论变革的角度去阐释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在《学术前沿研究·现实的人
《文化名家谈生死》专门论述生与死的散文集,精选了50多篇近现代文化名家的精品文章,纵论生之道、死之思。我们可以在季羡林的《二月兰》、沈从文的《生之记录》、周国平的《人生寓言》等文章中感悟“生命的历程”;在梁漱溟的《三种人生态度》、瞿秋白的《生存》、沈从文的《时间》等文章中,跟随作家的笔触,质问“怎么活?”在邵燕祥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