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书法发展史上,曾经留下了无数优秀的书法作品,成为后人学习的典范。这些经典作品,由于年代不同,科技发展水平不同,因而书写工具和载体也不同,有的契刻在龟甲上,有的刻铸在器物上,有的书写在绢帛上,有的书写在简牍上,不一而足。纸的发明使书写更为便利。正是由于书写载体不同,才有了书法品格的不同;有了书法品格的不同,才有了碑
《耀世书法》是鹿耀世的书法作品集,凝聚了作者的心血和期望。作者相信,承载了泱泱神州悠久文化,与现代时尚生活密不可分的书法艺术,必将薪火相传,发扬光大。作者希望通过此作品使读者能在阅读一段段经典的篇章中,得到文学的滋养;在临习一幅幅洒脱的书法中,体味写字的乐趣。
魏晋南北朝是书法史上十分重要的时期。这一阶段书体、书风十分复杂并且呈现了明显的地域性特征。一方面东晋至南朝以王羲之为代表的魏晋新体盛行,另一方面北方整个十六国至北朝二百多年以魏碑书法为代表,一直以来是人们关注和研究的重点。但是由于资料所限,长期以来,在平城(今大同)的这片土地上诸多民族融合过程中产生的书法艺术未能得书史
本书为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院第六届篆刻艺术研究生毕业班创作作品集,由篆刻院院长骆芃芃主编。本书收录了第六届篆刻艺术研究生毕业班导师和优秀学员的部分优秀书法、篆刻作品,并收录中国篆刻艺术院2016年部分成果展示等,展示了中国篆刻艺术院的学术成果。
《古韵今声--西泠印社藏历代印章原拓题跋扇面展作品集》选择了50至60张扇面,系统地梳理了明清以来篆刻家作品,许多篆刻作品是从未面世。还收集了西泠印社社长、副社长、理事、社员等书法,绘画,篆刻等精品佳作,使书法,绘画,篆刻爱好者、欣赏者可以从中获得无尽的审美愉悦和艺术享受。
蜀素是北宋時期蜀地(四川)出產的一種本色生絹,其上織有烏絲欄,專供書寫之用。《蜀素帖》卷末有跋云:『慶曆甲申嵗,東川造蜀素一卷,藏余家者二十餘年,今既裝褫,將屬諸善書者題其首。熙寧元年戊申三月丙子吳郡記。希,子中。』由此可知,這段蜀素是宋仁宗慶曆四年(一〇四四年)由東川(今四川三臺)名家精心織造而成,後由林希(字子中)
《爨寶子碑》全稱《晉故振威將軍建寧太守爨府君墓碑》,立於東晉安帝乙巳年(四〇五年)。碑質爲沙石,碑首爲半圓形,整碑呈長方形,高一百八十三釐米,寬六十八釐米,厚二十一釐米。清乾隆四十三年(一七七八年)出土於南寧縣(今雲南省曲靖市)城南七十里之揚旗田村,一八五二年移置曲靖城內,現存於曲靖*中学爨軒內爨碑亭。 此碑刻署年爲『
《濬路馬湖記》全名《淮安府濬路馬湖記》,紙本手卷,行書,有烏絲欄界格,縱二九三釐米,橫六○七五釐米。文末款署董其昌撰并書,魏應嘉篆額,徐標建。後紙有沈荃題跋。 董其昌(一五五五一六三六),字玄宰,號思白、香光居士,松江府華亭縣(今屬上海市)人,明代著名書畫家。萬曆十七年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官至南京禮部尚書,卒後諡『文敏
文徵明(一四七〇一五五九),原名壁,字徵明,四十二嵗起以字行,更字徵仲。因先世衡山人,故號衡山居士,世稱文衡山;因官至翰林院待詔,故又稱文待詔。長州(今江蘇蘇州)人。明代著名畫家、書法家、文學家。文徵明詩、文、書、畫無一不精,人稱其爲『四絕』之全才。詩宗白居易、蘇軾,文受業於吳寬,學書於李應禎,學畫於沈周。在詩文上,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