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依照《庄子》文本对庄子的人生和思想做了尽可能通俗易懂的讨论,通过“大鹏寓言”“庄子的生平”“庄子思想的形成”“庄子思想的核心”“道的体悟”“庄子的生死观”等多个方面的考察,使庄子其人其学的面貌浮现出来。庄子思想的特点是,通过对天地自然之道的遵循,把我们的精神从世俗的种种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当我们阅读并深刻体味庄子的
《仪礼集释》一书早亡,目前所见乃是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佚者,凡十七篇。四库馆臣将其析为三十卷。《集释》全录郑玄注文,并出入经传,旁征博引,多发明贾公彦《疏》所未备,可说有功于仪礼郑注。而李如圭对于《仪礼》的创解,则主要集中于书中的“释曰”部分,涉及内容相当广泛。如将《仪礼》置于经文各篇类似的仪制比较中,借以考察《
本书为作者的博士学位论文。作为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面对战国末期的政治现实,继承和发展了老子关于“道”的哲学思想,以“道”论及趋利避害的人性好利论和历史进化观作为其哲学基础,提出了法、术、势结合的法治论。通过对其“道法”论中“道”、“德”、“理”等基本范畴的分析,阐明了“道法”在韩非思想体系中的意义及其逻辑展开,
本书是一部对王肃经学铁籍进行校正、校补和考证的学术专著。王肃遍注部经,著述宏富,是三国经学大家,其学上承两汉经学,下启魏晋玄学,在中国经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学术地位。因历史原因,王肃经学著述大多亡伙,传世者仅有《孔子家讲注》一种。清儒钩沉佚籍,贡献尤大。本书即以孙堂、马国翰等清儒辑失成果为基础,对王肃(周易注》尚书注》
本书是一部学术随笔,是学者陈远多年读《论语》的想法与体悟。本书的体例为:《论语》原文、译文及“我读”,即作者的解读。《论语》原文,以杨伯峻的《论语译注》为蓝本,与其他著作对《论语》的注疏不同,作者的解读能够回到孔子和他的处境中,并且将论语作为一个整体,而非单条注解。因此,陈远读《论语》,既读出了孔子的哲思,亦有自我的发
《老子》是《新时代万有文库》丛书的一种。丛书选取传世文献中最有代表性、最能体现中华传统文化根脉性的典籍进行整理出版,每种书均包括重要版本书影、总序(介绍丛书总体情况)、导言(介绍该书情况)、经典版本整理四个部分。《老子》亦称《道德经》,相传春秋末老子著,现一般认为编定于战国中期,基本上保留了老子本人的主要思想。书中提出
本书稿为对今本《管子》进行系统性研究的成果。书稿按照“史”“论”两分原则,将现存的76篇管书文本分为“管子论著”(上、下)和“管子史传”(上、下)两个部分,共四个单元,重新编排顺序,对文本进行分析和品读,各篇均附有“题解”和“简释”。书稿将“论”和“史”辑合于一体,对《管子》体例进行拆分重组、归类整合的尝试,对读者阅读
《易经》又称《周易》,形成于上古时期,是中国最早的哲学典籍。它以卦书为表现形式,阐述的是天地运行变化的规律,展现的是中华民族最为博大精深的世界观和认识论,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行为、习惯等,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拥有无穷的生命力。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活水源头,《易经》是儒、道、墨、法、兵、名、阴阳等诸子百家思想的
《子藏》的编纂是华东师范大学“985”工程的重大课题,具体由华东师范大学先秦诸子研究中心负责此工程的组织和实施。其将整合文科院系和古籍所、图书馆的力量,并联合海内外有关高等院校和学术机构,进行《子藏》编纂出版工程。《子藏》收录的各子著作时间,则大致上截止到魏晋南北朝之末,因为这时期诸子百家的特点比较明显;而研究各子的著
《祖述槐轩——〈大学〉〈中庸〉讲记》是根据刘伯谷先生讲授清代大儒刘沅《大学恒解》《中庸恒解》的录音整理而成。全书分为《古本大学》讲稿和《中庸》讲稿两个部分。《古本大学》讲稿以《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为蓝本,指出学习《大学》的目的在读书明理和学习做人之道,在复性和周知民情,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成己成人的本末关系和功夫次第。《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