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领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力量,是主要经济体国际竞争的焦点。本书作为江苏省科协组织编写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普丛书(第二辑)之一,围绕碳达峰碳中和展开广泛论述,以通俗易懂为编写原则,系统性的概述了碳达峰碳中和的基本概念、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实现途径、生活中的碳中和、碳达峰碳中和的政策与法规以及碳经济。全书共5章内容
碳权资产估值方法及其应用研究
介植物叶面的润湿性是各种生境中常见的一种现象,表现了叶片对水的亲和能力;与润湿相对应的是不润湿——即斥水性。植物叶面的润湿性对滞留、吸附、过滤空气污染物、截留降水及植物感染病虫害均具有重要影响;同时植物的润湿性还为工程仿生设计或制造提供生物学信息。本书介绍了润湿的基本理论、植物叶面的润湿特征与影响因素、植物叶面
本书以大气污染物排放源清单和大气化学传输模型为对象,针对不确定性分析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系统介绍不确定性分析的概念、排放源清单和大气化学传输模型的不确定性分析方法、关键不确定性来源识别、排放源清单QA/QC与质量评估等内容,为相关专业人员或管理人员认识和理解排放源清单编制和大气化学传输模型的不确定性、改进大气化学传输模
在全球低碳绿色发展大背景下,中国制定了碳达峰碳中和时间表和路线图:2030年前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本书稿对碳达峰碳中和等科学概念进行解读,详细阐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以及重要意义、双碳目标内涵及具备的基础、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机遇与挑战等问题,深度剖析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路线与行动路径,具体包括生产
本书共五章,包括总则、航空、固定设施、应用于航空业和固定设施的条款、最终条款等内容。
本书结合环境科学和经济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从大气污染物主要化学组分跨区域传输特征和跨区域贸易隐含大气污染物传输两个角度,主要应用投入产出技术结合大气环境质量模拟技术,对耦合经济和大气传输相关理论和模型,对大气污染区域行业时空关联进行了详尽的研究,揭示了区域间大气污染的自然和经济关联机理,拓展了投入产出模型在地学领域应用
本文分别以华北和珠三角地区为研究区域,以北京和广州为研究中心,利用观测数据与模拟结果相结合的方法,运用轨迹聚类分析和颗粒物来源识别技术,研究跨区域输送对目标城市的颗粒物浓度贡献。利用追踪气团轨迹的方法识别影响目标城市的区域PM10输送路径,运用NOAA的HYSPLIT轨迹模式分别计算北京市和广州市基准年四季代表月的后向
本书稿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特色碳减排制度创新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成果。减少碳排放应对气候变化,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深度参与全球治理、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人类共同发展的大国责任担当。中国碳减排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绿色低碳发展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一环。受技术进步等生产力发展
2006年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首次提出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推进我国城镇化?近年来一批跨省域城市群规划文件相继出台?可见中国传统的省域经济正在向城市群经济转变?城市群将成为驱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引擎?但与此同时城市和城市群也是我国碳排放和大气污染物排放的主要来源?产生了80%左右的碳排放量?2020年全国337个地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