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绅及其诗歌研究》以中唐时期的重要诗人、政治家李绅及其诗歌为研究对象,从政治与文学关系的角度,以牛李党争为政治背景,立足于中唐文学新变,全面系统地对李绅及其诗歌进行了考论。举凡其家世、生平、思想、主要交游、在牛李党争中的立场与态度,在中唐新乐府运动中的作用,其诗歌版本流传、渊源关系,以及诗歌中抒发的情感,诗歌风格的变
《<阿诗玛>翻译传播研究》以彝族撒尼叙事长诗《阿诗玛》的翻译传播以及在传播中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译本为研究对象,对其翻译类型、翻译文本的谱系关系、翻译传播线路、翻译传播文化场域各权力因素与其经典身份构成之间的关系以及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等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提出《阿诗玛》的翻译过程也就是其动态经典化的过程,《阿诗玛》的翻译
《天府镜像与文学中国:当代四川多民族文学发展研究》从多民族文学史观出发,立足文学人类学理论和方法,通过对四川省四市州主体民族文学的发展状貌的描述、归纳、比较与分析,展现四川省多民族文学的发展过程、状态与水平。《天府镜像与文学中国:当代四川多民族文学发展研究》在呈现四川省多民族文学发展状貌与特点的同时,为当代中国多民族文
当代中国小说批评史/当代中国文学批评史丛书
本书在详细剖析以《邶风》《鄘风》《卫风》为代表的卫地诗歌产生的地域与时代、自然环境特质、文化组成与积淀的基础上,把握三风各篇诗歌的诗旨、题材、语言、艺术手法、意象内涵等方面的地域性特色,总结概括卫地文化区的地域文化生态特征。
民谚是语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众智慧的结晶,是地域文化的宝库。本书遵照雅俗共赏的撰写原则,照实记录了内黄民谚2700条,内容涵盖生产经验、社会风俗、气象知识等诸多方面。其明显的特点是:(1)作者结合自己方言调查的实践经验,准确地使用音标逐条注音,对于条目中涉及到的特殊音变现象(如:D变韵、合音、儿化等)一一标明。(2)
19世纪40年代以来,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引发了乡村的巨大震荡,乡村变革随即面临一系列难题,而中国的脊梁人物一一乡村建设的先贤粱漱溟、费孝通和卢作孚,中国□□□的领导人彭湃、□□□和□□□等一一都自觉地投身这一历史巨变的过程。他们带着中国向何处去的总论题,积极地探索中国乡村的出路。在这一脉络中,赵树理占据了不容忽视的位置。
西南大后方诗歌是中华民族全面抗战背景下中国现代新诗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本书借鉴生态系统生态学思想和文学生态学方法,将西南大后方诗歌文学生态的考察分解到诗歌创作活动要素之中,力图形成对诗歌创作生态的呈现。整体看,西南大后方诗歌既承续中国新文化运动与现代新诗发展的脉络,同时又因全民族全面抗战和争取民族自由独立与解放的伟大现
诗歌因其形式内容的特有美感和蕴含情绪的深沉丰富,成为了优美、细腻、丰富、浪漫的代名词,成为一种具备无限延展性的艺术形式。 本书选取了诗歌的一个个横切面,对诗歌中的一个个关键问题进行讨论,试图让读者理解中国诗歌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以期读者能够真正读懂诗,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为精致的文学表达和*为深沉的情感书写。
地方性知识与边缘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