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感伤”诗学研究/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文库》从诗学范畴将\"现代感伤\"作为与\"古典感伤\"相对应的诗学概念进行研究,重点探讨现代文学中的\"感伤\"诗学的理论渊源、理论构建、叙事机制、美学流变以及美学形态等问题。借助这些命题纵向探讨中国现代文学逐渐由感伤走向悲剧的美学发展历程,横向探讨中国现代
戏曲是俗文学的一种重要形式。它以其通俗的形式和内容在社会民间中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同时在发展过程中也不断丰富和完善,又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近年来,对戏曲与俗文学之间的关系的研究越来越引起重视,出现了众多的研究成果,如戏曲的俗文学特色、戏曲与其他俗文学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等等。本书以集刊论文的形式对戏曲与俗文学之间关系进行了探
本书以英美聊斋学为研究对象,采用汉学与国学双向阐释的研究思路,希冀促进中外聊斋学研究学术共同体的建构。一方面,由学理研判与译本(文)本身出发,以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的视野,综合考量译介文本的移码、译风、意图、性别观、翻译策略、注释方式等;另一方面,延伸至聊斋相关评论、影像、图像等此前被忽略的重要环节上。全书运用互证与对
汉赋是汉代之代表文体,其生产消费贯穿有汉一代四百余年。赋家辈出,赋作繁盛,精彩迭呈,对后世文学影响至深。本文遵循马克思艺术生产的理论,用文献学的方法,从汉赋的生产者、生产工具及消费者等方面入手,展示汉赋生产消费的状况,探讨汉赋生产消费的动因,揭示其兴盛衰落的发展规律。
本书尽可能地收录了秦观的诗词作品,并加以注释、译文及赏析,包括《田居四首》《和显之长老》《答曾存之》《浣溪沙》《望海潮》等诗歌作品。
张天翼的儿童文学创作在中国儿童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继叶圣陶、冰心之后,将中国现代儿童文学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本书以张天翼的儿童文学作品为研究对象,在文本细读、对比分析的基础上,采用文化诗学的方法,将张天翼的儿童文学创作置于社会历史文化语境中,探究张天翼儿童文学创作的艺术特色及其与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关系。与此同时,本
《长途汽车上的笔记》是著名诗人孙文波的长诗。孙文波的诗歌影响了一大批青年诗人,他的这部长诗更是将其创作高度抬至与经典接续的轨道。诗风充满个人风格与内省精神。表现了诗人对时代,对社会,对世俗情感和自我的追索,以及诗人试图在艺术上的多重创新和尝试。
诗歌是魅力与影响力的文学形式,但是,中国诗歌史却并非始终充满诗意。诗在唐代被列为科考项目,官方力量以诗赋取士的形式介入艺术创作,干扰了诗歌艺术自身的发展轨迹,改变了诗歌创作者的思维方式。诗意随着原创性的衰退而淡化消失,诗艺则因科场的程式化要求而过分凸显。 传统诗歌研究把重点放在熠熠生辉的著名作家、芬芳美丽的经典作品上
在名家辈出、群星闪烁的唐代,卢仝以仅存百余首的篇目在中国诗史上开山立派,以“卢仝体”著称于世。其原因何在?本书通过对卢仝生平、诗歌内容、“卢仝体”等几方面探讨后认为或可从如下几方面窥其端倪:一是个性独特。突出表现在“卢仝体”的创制上。二是风格多样。他可以写出在中国诗史上堪称最“怪”之《月蚀诗》,也可以写出极平易之《寄男
《康熙时期中朝诗歌交流系年:1662-1681》时间范围以清康熙元年(1662)为上限,康熙二十年(1681)为下限,历时20年,收录《燕行录》作品25种,以康熙时期中朝诗歌交流本事及创作时间为重点考察内容,通过对以使臣为媒介的中朝诗歌交流实况的系统考察,透视清代中朝文化交流风貌。本书所言“朝鲜”,指朝鲜半岛自1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