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翰墨精品选》收录了叶圣陶不同时期的书法作品,是研究叶圣陶书法成就的重要资料。叶圣陶先生出生于江南名城苏州,苏州自古富庶,尤以文化积淀浑厚著称,单单在书法上,就涵养出皇象、陆机、张旭、陆柬之、孙过庭、沈传师以及吴门书派的沈周、文徵明、祝允明、唐寅等一众大家。苏州的书法具有典型的地域特征,即崇尚精致细腻、文雅秀丽,
书稿体例明朗、结构清晰,共分为两个章节。第一章节展示了作者创作的78幅书法作品,每幅作品都配有释文。第二章节收录了作者创作的19首诗词。本书是笔者数十年潜心研习、笔耕不辍的心血结晶,它集中精选了笔者在不同时期、不同心境下创作的书法佳作,每一笔一划,都蕴含着作者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以及对书法艺术无尽的热爱与追求,具有很高的
本书精心收录了王伯兰晚年创作的六十幅自作诗联书法作品,这些作品以行草书为主,同时也不乏楷、隶佳作,生动展现了王伯兰在古典诗文与书法艺术领域的卓越造诣。每一幅作品都仿佛是一首流淌的诗篇,情感真挚,笔触遒劲,诗与书相互融合,心手合一,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这些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承载着丰富的文献意义和历史价值,让
《争坐位帖》,又名《论座帖》《争座位稿》《与郭仆射书》,为颜真卿致尚书右仆射、定襄郡王郭英乂的信函,内容是争论文武百官在朝廷宴会中的座次问题。此稿是颜真卿因不满权奸的骄横跋扈而奋笔直书的作品,故通篇刚烈之气跃然纸上,许多字与行还写得豪宕尽兴,姿态飞动,虎虎有生气。《苏轼临颜真卿争座位法帖》为苏轼于元佑六年冬十月颍州任上
隶书笔法作为古法的传承成为乾嘉时期评价书家的重要标准,本书作者通过结合这一时期的背景、学者与书家群体的隶书理念与实践,来梳理隶书发展的脉络,总结这个时期的重要特征和内在因素。在清代学术研究的新材料中,在学者研究整理和书家群体的引领下,为隶书发展提供了学术基础,是其他朝代所不曾比拟的,乾嘉时期由此成为学术繁荣和篆隶复兴的
中国的书法艺术源远流长,是中华文明目前很为独特的一种艺术形式,它充分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也很能体现中国文人的精神境界,各朝各代都有书法名家辈出,别开生面、各具特色。为了弘扬国粹,从古到今无数仁人志士致力于对书法艺术的保护和发扬,他们不仅将大量的名家名作临摹、刻石,还刊印了众多书法作品集,让这些瑰宝流传于世。《行云
本书稿为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与研究工作委员会项目《宋人法帖中的尺牍整理与研究》结项成果、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宋元尺牍真迹、刻帖文献整理与研究”阶段性成果。《凤墅帖》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宋人断代法帖,也是现存宋代规模最大,价值最为珍贵的集帖。此帖大致刊于嘉熙、淳佑间,收集了南宋士人曾宏父平生所藏所见的大量宋代名人墨迹,所涉及的
傅山(1607—1684),明清之际道家思想家、书法家、医学家。初名鼎臣,字青竹,改字青主,又有真山、浊翁、石人等别名,汉族,山西太原人。傅山先生的遗墨,片纸只字,珍逾拱璧,他的独特书风代有传人,盛行不衰。在傅山的传世法书中,“杂书册”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品种。本书册纵26.4厘米,横29.8厘米,共八开,现藏浙江省博物馆
中华蒙学经典《千字文》,原是皇家子孙启蒙教育的秘籍。相传南朝梁武帝为了培养教育子孙,巩固江山社稷,命大臣在碑文中拓下不重复的一千个字,供皇子们学习、书写所用。但由于互不关联,诵读难以上口,书写亦难生思绪情怀,遂特召博学多才的史学家周兴嗣专门为其而韵之。铁线篆是篆书中的特殊形体,它细如丝而坚如铁。为方便读者、书者通篇或有
《谢无量翰墨研究》,分上下两卷,正八开本精装印刷,印数4000册。谢无量(1884-1964)初名蒙,又名大澄、澄、沉,字仲清,号希範。别署嗇庵,后改字无量。四川乐至人。著有《中国哲学史》、《中国大文学史》、《古代政治思想研究》、《中国古田制考》等三十余种学术专著由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出版。在学术、诗文、书法方面均有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