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精解》主要介绍了墨家的伦理思想、政治思想、经济思想、宗教思想和军事思想。墨家在战国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为“显学”。墨子提倡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节用等,对哲学、逻辑学都有研究和贡献。
本书立足于汉晋数百年经学史中的今古之争,详细梳理了董仲舒、何休的《公羊》学,及其与《左氏》学的关系。并且,本书亦凸显了董仲舒与何休的差异,并试图揭示这种差异对于清末《公羊》学的巨大影响。本书长于对《公羊》义理、条例的分析,以及相关经学史脉络的梳理,是一种不同于思想史论述的经学著述。
本书以尧斯、伊瑟尔的接受美学理论为基础理论,同时结合明代《庄子》接受的实际而展开研究。具体则从纵横两个方向展开,即纵向的明前期和后期两个时段,横向的文学、注本和理性阐释三个方面。
《子藏·杂家部·吕氏春秋卷》共收书一百种,整合成精装十六开本三十六册予以出版。本卷收录目前所知有关《吕氏春秋》白文本、注释本、节选本、校勘本、批校本及相关研究著作,集《吕氏春秋》各种版本及研究文献之大成。从最初的元嘉兴路儒学刊本到民国学者的研究著作,尽可能多方搜罗,以期完整反映《吕氏春秋》流传及研究全貌。综合而言,本卷
《英语世界的庄子主体形象构建研究》围绕“主体性”系统地考察了英语世界的庄子形象。作者从认知主体、神秘主体、美学主体、伦理主体和后人类主体的角度,研究了英语世界庄子主体形象的多个面孔,同时,比较了学者主体性对庄学研究的影响,认为海外汉学家、华裔学者、国内学人的研究成果相互补充,共同促进了国际庄学研究的繁荣局面。
《中国社会科学博士论文文库大美无美:庄子美学的反思与还原》试图通过反思与还原,以呈现原本的庄子美学。在悉心研读庄子文本和系统考察庄子美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多方深入辨析,表明庄子美学本身是道德精神意义上的美学,而不是审美意义上的美学,它本身表现出反审美性。进而论述了庄子思想通过魏晋南北朝的玄学和美学的创造性转化而成为
本书是一部记载孔子言行和思想,同时也记载孔子一些弟子的言行和思想的著作,本书主要对本书中的名篇与名作进行了注解和诠译。
《大学》是儒家经典之一,相传为孔子学生曾参所作。该书以明德、新民、止于至善作为纲领性要求,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而达到修身,再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的。主张“仁政”,强调以德为本,以财为末。注重获取民心,注重生财之道。《中庸》是儒家经典之一,相传为战国时孔子的孙子子思所作。该书以“中庸”作为道德行为的标准,主张
著名文化学者于丹专注古典文学专业,集17年大学授课精髓,厚积薄发,让传统文化经典进一步走进大众、走进当下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这套书存孔子之志,养庄子之风,带我们每一个人养成内心要有的儒家担当,外在要有的道家气相。《于丹:读论语,品庄子》包含《<论语>感悟》和《<庄子>心得》两册,延续了于丹的独特风格,在书中,于丹从多个方
《中医心阅:探索篇》为“中医心阅”丛书之一。为作者20余年思考中医药基础理论与临床应用的心悟之作。《中医心阅:探索篇》分第1章基础篇(11个专题)、第二章临床篇(15个专题)、第三章十五年之“梦”(1984年至1999年狂想录)以及附录(1984年至1999年狂想录手稿选登)分别进行阐述。既有理论探讨,又有临床实践,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