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理论、方法到应用系统地介绍火成岩成因,主要内容包括熔体结构理论及其岩浆过程中的应用、实验岩石学与相图、岩浆的演化过程、超基性岩成因(形成与演化)、基性岩成因、中酸性岩成因、岩浆作用物理学、火成岩成岩作用特征及其工作方法、应用岩浆岩石学。
本书以对中亚造山带东段构造演化过程记录相对全面的二连浩特古生代-早中生代侵入岩建造为研究对象,系统开展了野外地质调查、精细年代学、矿物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厘定了晚寒武世-晚奥陶世、晚泥盆世-早石炭世、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和中三叠世四幕具有代表性的岩浆活动,重现了两期活动大陆边缘沟-弧(-盆)体系的发展、消亡和其间伴随的
岩石物理学是研究岩石的各种物理性质、揭示这些物理性质之间关系的一门学科。各种地面地球物理观察资料的解释、测井资料的地层评价和地质应用,以及矿山和环境地球物理等都需要岩石物理性质及其相互关系的知识。本书的特点在于系统全面的讲解岩石的岩性、储层特征、磁学性质、电学性质、声学性质、放射性等各种物理性质的特点及相互关系,注重基
本书基于“甘肃天水等城镇和成兰交通廊道工程地质调查”项目的研究称,以服务国家重要城镇和重大工程规划建设为导向,围绕川西岷江上游地区规划建设,开展综合工程地质调查,查明主要活动构造、工程地质和地质灾害特征,揭示内外动力耦合作用下重大工程地质问题形成机理:开展川西岷江上游地区工程地质评价、地震滑坡危险性区划与示范,提出地震
《地质与矿业工程基础》一书主要分为地质基础篇、固体矿产篇、油气矿产篇、水气矿产篇四部分,阐述了地球、矿物、岩石、构造等基础地质科学;按照矿种分类,分别论述固体矿产勘查、采矿、选矿,油气地质、勘探、开发,水文地质学、地热资源勘查与利用保护、矿泉水勘查与利用保护等领域的基础理论知识及室内、外工作方法。
本书集结了作者近年来通过第一性原理方法研究多种钙钛矿结构氧化物在掺杂和应变作用下的结构、电磁和极化性质的研究成果,主要采用第一性原理的杂化密度泛函、广义梯度近似(GGA)和GGA+U等方法计算预言掺杂钙钛矿氧化物中出现绝缘体-金属转变、反铁磁-铁磁转变和极化金属性等物理性质,解释重要的实验现象并阐述相关机制,研究成果具
《走进河北省地质博物馆》一书将河北省地质博物馆的科学性、知识性、观赏性和趣味性融为一体,是公众愉悦身心、陶冶情操、感受科学、增长知识的科普专著。本专著使河北省地质博物馆更好发挥地学研究基地、科普殿堂的作用,着力打造有料有趣的地学科普品牌,彰显地矿价值、树立地矿新形象,为河北省地学科普教育作出新贡献。
本书以四川峨眉山地区典型岩浆岩(新元古代花岗岩、二叠纪凝灰岩、三叠纪凝灰岩、侏罗纪辉绿岩、白垩纪辉绿岩)为研究对象,以大量LA-ICPMS锆石微量元素、U-Pb定年数据为基础,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系统建立了峨眉山地区岩浆作用的年代学格架。
本书以华北克拉通南缘的济源、伊川、渑池、鲁山、舞钢等地出露的中元古代早期沉积兵马沟组为研究对象,通过大量野外调查和沉积学方法、地球化学分析、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分析等方法,对其沉积年龄、沉积相特征、沉积的物源示踪与构造背景判别、早期盆地填充模式、早期沉积-构造演化,以及地层的划分等开展一系列研究,认为兵马沟组形成于中
本教材在陆源碎屑沉积作用和内生沉积作用(碳酸盐工厂、磷酸盐工厂、硅质岩、铁质岩、锰质岩、铝质岩等)的基础上,系统论述沉积相标志,对沉积岩的分类进行了概述。分论部分,以沉积环境为主线,对各沉积环境的环境单元、沉积特征、生物特征、沉积序列进行了分析,介绍了经典的沉积相模式;以沉积事件为主线,系统论述了风暴事件、地震及海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