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中国著名的民族学家、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吴泽霖为中心,通过描述其知识生产的个人史背景、社会学中国化的努力、西南民族研究的多样范式、民族学博物馆实践与种族研究等,对吴泽霖的学术与人生进行全方位阐释,以小见大,分析近代“西学”传入中国后遭遇的一般性和特殊性问题,以此来呈现民国以后中国社会学和民族学研究的多样图景,为我们
平等、效率、公平(正义)等价值观,是理想社会所应当具备的缺一不可的,是值得追求的。人们对于不同类型理想社会的构想和追求,往往与人们对于人性的不同判断和假设有关。本书分别介绍了18世纪及以前的欧洲思想家对理想社会的构想和对资本主义现实的批判,19世纪英国和法国的社会思想,以及19世纪德意志和俄国的社会思想。1819世纪的
本教材为普通高等教育农业农村部“十三五”规划教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20年校级规划教材重点建设项目。社会科学定量研究需要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操作出统计分析结果,并合理地解释统计分析结果,这是对学生最起码的能力要求。在20多年的一线教学中,发现学生在学习统计软件操作时,一方面要翻阅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统计分析原理等多方面
社会研究方法是社会科学的重要基础,社会研究方法的发展和进步贯穿于社会科学发展的全部历史过程。本卷共收集了鹦鹉秘授的社会学方法,也谈差序格局的经验测量,个体导向方法的理论缘起、实例引用及评述,误读与如何提问——韦伯理解方法论下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社会文化背景与受访者响应行为,因果关系计量方法的内在逻辑与实践改进
引用联合国、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其他国际组织的统计数据和材料,彼得·鲍德温对美国和欧洲在经济、卫生保健、其他社会福利、犯罪、教育、文化、宗教、环境等方面进行了令人着迷的比较,描绘了一幅令人眼界大开的欧洲和美国的画像。对欧美关系感兴趣的人,或者只是对美国和欧洲社会好奇的人,都会对本书感兴趣的。
本书是一部带着知行合一的追求对风险社会进行哲学观察和思考的著作,对工业社会中的普遍主义必然性和形式化进行了反思,揭示这三个方面的追求造成的社会割裂,以及最终将人类领进了风险社会。 全书对人类陷入风险社会后出现的去等级化非中心化和个体性解构的趋势作出解读,认为其中包含人类社会根本性变革的隐喻,即工业社会在整体上正在遭到否
近年来,从普通人的视角出发、关注普通人日常生活的历史研究越来越受到学者的关注,但也引发了关于史学研究“碎片化”趋势的讨论。关注日常生活,不仅仅是为了解构宏大叙事,也是为了建构一个对历史的新解释。日常生活史研究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能够在碎片化的历史材料中提炼问题意识?日常生活史研究怎样落到实处?本书从阶级文化、国家-社会关
本书是一部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主党派人士等广大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的人士提供的实用型读本。编著者以一个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者的亲身体验,以各界别知名社情民意信息反映者和参政议政专家近年来的建议建言为案例,分类进行分析、讲解,讲述社情民意信息的采集、思考、调研以及相关稿件写作和传播的实务。 稿件共分七章,分别就社情
本书试图以一个现代人的目光,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重新诠释中国先贤们的思想学说。本书增订版,收入第二版出版十年来最新研究成果,开启新的群学———中国古典社会学研究视角,构建中国社会学话语体系,阐释群学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践提供的学理支撑。
齐格蒙特·鲍曼去世前,曾与瑞士记者彼得·哈夫纳交谈了几天,在他英国利兹的家中,就他毕生的工作进行了四次长谈。在这场谈话中,他继续以“流动的现代性”来描述我们的时代,涉及当前生活的方方面面:爱与亲密关系、身份、工作与休闲、家庭、犹太性、道德、幸福、社会。并就这些话题,进行了深入地思考,为我们这代悬浮在不安全感的人提供了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