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对历代以《仪礼》为本源,《家礼》为中坚,敦煌文献、国家礼典、日用类书、家谱、礼生礼书等为延续的丧礼文献进行整理,通过对丧礼文献的形成、著述特点、民俗分类等方面的探讨,清晰梳理丧礼传承的历史传统。同时搜集、整理对地方丧礼文献的探讨,贯通“文本”与“实践”,探讨礼仪制定与民俗实践的互动。然后以湖南湘乡丧礼为对象,通过田
“夫祀,国之大节也;而节,政之所成也。”祭祀是古代中国治国理政的大事,也是理解传统中国政治文化的枢纽之一。本书从明代国家祭祀体系的历史衍变、祭祀仪式的礼乐文化内涵、国家祀典与地方祭祀的关系、域外视角下的明代礼制四个方面,阐释了祭礼仪式之于明代国家政治的意义及其相互关系。
本书分为三个部分介绍了中国乡村传统服饰与习俗:部分概述中国乡村传统服饰与习俗的论述对象、特点、影响因素和中国民间传统服饰与习俗简史;第二部分根据本书作者吴必虎教授的《中国文化区的形成与划分》,分别介绍了中原文化区、关东文化区、扬子文化区、东南文化区、西南文化区、蒙古文化区、新疆文化区、青藏文化区的乡村传统服饰与习俗;第
《中国乡村传统婚丧习俗》:婚丧习俗是中国独特而悠久的文化现象,并伴随人的生老病死。本书将具有地方特色的中国乡村传统婚丧习俗呈现给读者,并附有民间较为流行的婚丧礼仪规范,阐述其历史渊源、发展过程及现代认识,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和实用性,反映出受不同地理环境、历史背景、生产生活条件等因素影响而形成的形态各异的婚丧文化。
岁时民俗和民间信仰是人们为了适应天时、物候的周期性转换,在社会活动中约定俗成的。本书利用丰富的传统村落历史文献和实地调查资料,再加上居民的口头叙述,将中国乡村传统岁时民俗和民间信仰多样化、立体化、形象化地呈现给读者,反映出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依季节、地域等时空变化所形成的丰富多彩、意蕴丰厚的民俗文化和民间信仰。
本书稿以张家口历史和风土人情为切入点,内容积极向上,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以图文并茂的方式介绍了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岁时节庆、衣食住行、游艺娱乐等,是最接地气的“出游方式”。不仅使读者感受张家口民俗的历史与沧桑,还让读者更深刻地体会这种历史积淀所蕴藉的民族精神,更加自觉地坚定文化自信。
本书收入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藏宋元墓志、买地券拓本700余件。墓志、地券自中古以来广泛应用于民间基层社会,是研究社会史、经济史的重要资料,可与传统史志文献互证互补。历来碑志的研究整理,时间上首重六朝隋唐,地域上推崇关中邙洛,宋以后南方各地石刻碑志则是近年来始受重视。本书选择宋元时期江西墓志、买地券,规模可观,形制特异
一种风俗、习惯、信仰、传说,即使在他者看来毫无意义,其中也蕴含了极其深奥的东西。当下华北腹地乡村的大小庙会,犹如一架古式钢琴,远近各色人等纷至沓来,用不同调式怡然自得地演奏着。神马、香炉、袅袅香烟、飞升的黄表纸、跪拜的身影、大小镜头、旌旗牌匾,是显圣物,也是行好的宇宙象征和心灵轨辙。这一切,既艺术化地点染着素朴的乡土日
本书对广西少数民族服饰进行了梳理,按照民族进行分类,介绍广西各少数民族的服饰特点及其独特的服饰文化,从艺术审美、人文内涵和文化寓意等多个方面对其服饰色彩、图案、款式及造型、面料艺术、工艺制作方法等进行阐述,并结合创新设计应用实例,阐述了广西少数民族服饰元素及其应用。
本书重点介绍了九姓渔户的渔业、货运、客运、排运、拉纤等内容,介绍了九姓渔户独特的习俗及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