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根据实践需要编排内容,选取了两种常用书体,即楷书和行书。全书由四个部分组成:毛笔楷书、毛笔行书、钢笔楷书、钢笔行书。毛笔楷书和行书部分以代表性碑帖——颜真卿《勤礼碑》和王羲之《兰亭序》为范本,编排模式相似,基本内容为各自的概述、笔法简析;笔画、偏旁、结构训练。
中国书法包含丰富而复杂的技法,但从无一份关于全部技法的清单。这是一本以167个练习组成的书法技法教材,涵盖了从笔法、字结构、章法到书法创作的基本技法。它是历S上最全面的一部解说中国书法技法的著作。其中包括一部分已经“失传”的技法——从王羲之到颜真卿的核心笔法。 全书编排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每人都可以通
书法是中国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艺术中中国的领域。书法成为深入中国艺术、中国文化理想的入口。然而随着书写变化,书法与现代人渐行渐远。作者在四十余年研究的基础上,为当代读者解答人们关切的问题:“书法究竟是什么?” 作者知识广博,思想敏锐,把一个传统文化领域引到当代各种问题面前。本书从现象出
汉字是中华传统文化得以传承的重要载体,识写汉字是学习文化知识的必备能力。书法自古与汉字相伴而生。本书作者深读历代书论,又长于书法创作,在多年教学中总结出:学习书法技法的目的,最终是为了写出有风神的汉字。本书围绕汉字的风格与神采,从主观上明确和强调少儿识写汉字的兴趣所在,将枯燥单一的写字、书法技法,变为有追求有乐趣的,为
中国古代印学理论尽管繁复杂芜,仍不失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具有结构复杂、彼此紧密关联的框架体系。沿着这一思路,本书从不同侧面,对七百余年的印学理论加以全面梳理,做多层次、多视角之考察析说,最终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印学理论体系。同时,本书自始至终关注印论产生和发展的源泉,指出印论的兴起具有显著的“后起性”。由于印论的晚出,其发
北京大学一贯重视书法文化的高端教育,同时也很重视青少年书法素质教育,注重书法文化资源对书法艺术品格的提升,倡导青少年爱好书法、珍惜书法并提高审美能力,带动了“写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的时代潮流,对新世纪中国书法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本书将教育部新颁发的统编小学、初中、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古词、古文的大部分(约30
本书由上、中下三篇组成。上篇主要内容为毛笔书法、篆、刻基础知识与基本技巧。书法方面包括定义、简史、工具、姿态、用笔:篆、隶、楷、行、草五种书体的基本技法,书法临帖与创作的方法与步骤。篆刻方面为篆刻的发展简史和基本技法两部分。中篇内容为硬笔书法教学,主要包括硬笔书法的发展、工具、姿态、用笔和两种常用书体(楷书、行书)的笔
本书记录了云南印坛的重要事件,汇编了相关的历史典故、杂谈、金石拓片以及古代各种印作的赏析文章,收录了有关印学的学术论文和云南历史上的印学人物以及他们的艺术创作心得体会。内容包括《九河有郡守泥封焉——河间历代玺印考之“河间太守”封泥》《从文献到实物——明清篆刻史研究的材料与方法》等。
本书内容包括:《<爨宝子碑>书法临摹教程》、《教学志》、《作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