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京派叙事文学的研究,学术界一直集中在京派审美现代性的体现,京派的美学追求和艺术美的建构,京派的文化选择和文化背景,京派与海派的比较研究等方面,基本上没有对这一流派的伦理内涵的现代性进行整体研究的命题。而韩冷所著的《京派叙事文学的伦理内涵》试图通过伦理问题的考察呈现京派叙事文学中现代性与传统性的样态及冲突,对京派作家
《现代中国文学论丛(第2辑)》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主办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60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从“60年现当代文学史观念的反思”、“各种文学类型问题研究的回顾”、“经典作家作品研究的重审”等方面,涉及到了60年学术研究一些较重要问题的思考,提出了当前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许多前沿性问题,对我
《作家文化心态与审美精神的嬗变》侧重从作家心态的多面性、矛盾性和变异性进行研究,深入探讨了当代文化转型期作家的心态构成、精神演化以及精神状况、心路历程与创作的审美品格等问题,这些因素直接影响着作家们的创作,决定了他们创作道路的走向,也决定了文学现象的千变万化,在文学研究中,我们只有结合作家的复杂心态,才能更好地理解作品
复仇是人类多民族久远留存的重要民俗事象、文化心态与文学主题,尤其是后者,在这种习俗心态被现代社会法制和理性遏止之时,还持久顽强地活跃在文学艺术多种形式的创作中,为人们喜闻乐见。活跃在武侠小说、公案小说等题材中的“复仇模式”就是广为大家所知的。毋庸置疑,复仇也是最能体现出中华民族“民族性”心态的惯常题材主题之一,其与儒家
王汝梅先生是目前国内中国古代文学批评领域仅存的少数权威学者之一,目前,仍积极讲学于国内外,并与日本、加拿大、美国等汉学家保持密切的学术往来。《中国文学批评史》由王汝梅和张羽主编,系王先生四十余年的学术积淀,《中国文学批评史》强调实用性和适用性,密切结合课时需要,根据批评史的授课特点来编写,强调原点阅读,浅近讲解,最大限
面对文学的困境,局限与悖论,他们始终坚执于严肃的激情,以无限接近那些可以想象的真实。《当代文学与文化批评书系:陈晓明卷》收录了陈晓明二十多年来的文章,近十年的占大多数,大体分为“理论拓路”“批评探询”“作家解读”三部分。陈晓明主要研究方向为当代先锋
本书内容包括:“乡愁文学”词义题解与辞源考索、中国乡愁主题文学类型与审美特征、经典作家与里程碑意义等。
本书收录了“南宋文学的时代特点与历史定位”、“宋太宗朝翰林学士述论”、“唐宋传体文流变论略”等文章。
本书沿着当年“重写文学史”的历史线索,从“民族国家”概念切入,遴选出影响当年“重写”进程的种种重要概念,诸如个人、纯文学、走向世界、现代化、寻根、民族等。通过对这些概念的结构化考量,讨论当年“重写文学史”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文学史观念结构形态。全书主要探讨了4个方面的问题:“国家与个人”、“精英与大众”、“城市与乡村”、
《儿童文学小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收周作人自编集两种:《儿童文学小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儿童学以及儿童文学素为周作人所关注,被他称为“一种特别的文学活动”。这方面的成就以及观点主要反映于《儿童文学小论》,大多涉及童话和儿歌,既富有研究价值,又颇具天真童趣,值得反复品读。《中国新文学源流》是周作人关于五四新文学运动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