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京不海集》是作者章培恒数十年来研究中国文学的论文的结集。在内容上,起于先秦,下迄现代,而以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为主。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有关作家、作品的具体问题的考证;另一类是对若干文学现象的阐述和文学发展线索的勾勒。二者皆出自精思,富于创见。凡所论述,或为原创,或有力地发展、充实了前人之说,绝无摭拾陈言、可有可无
本书收录了老舍的散文《我的母亲》、《想北平》,小说《我这一辈子》,戏剧《龙须沟》等作品,并对这些作品进行了赏析。
《体制化的生成与现代文学的转型:延安副刊的文学生产与传播》包括:“里程碑式”的现实:延安《解放日报》副刊的文学“传播力场”,多元的文化空间:延安文学前期的“文艺”阵地,“不完全”的党报:“文艺栏”的改版与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召开,体制化的生成:《讲话》的传播与接受,现代文学的转型:时代交替的文学标本,歧义的民间:现代-民族
“文衡”之“文”,首先自然是“中文”的文。“文”又是“文学”(中国占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图文学和比较文学)的文,又是“语言文字”的文,涵盖了中文系内的全部学科,是我们中文系全体教师、乃至于学生的学术园地。而这个“文”字,又还是“文化”之文,标示出上海大学中文系近年所定下的“文学与文化研究相结合”的大学科发展方向,
《梁实秋的创作与翻译》共分为六章,主要内容包括绪论:人生复调,文坛沉浮;主情论:情动辞发,披文入情;崇真论:朴拙之境,文质彬彬等。
《先秦两汉文体研究》主要以先秦两汉时期《周易》《尚书》两部经典本身及相关散文文体现象及文体观念为研究范围,意图从大的文化背景纵向观照某些文体的产生和发展,横向考察各种文体之间的相互渗透与交叉,深入追索促使文体产生及嬗变的复杂因素,包括时代风尚、文艺思潮、学术氛围、创作主体的个性气质与审美偏好、题材内容及读者对文体的心理
本书由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教授周质平编选胡适自1914年到1961年前后的重要英文论文及演讲28篇。全书横向以主题分类,可见胡适在这两方面主要的论点和贡献,纵向以发表时间为序编排,可见胡适于这两方面思想发展的脉络。本书以胡适发表时的原文影印本为底本,经仔细查证和勘误,旨在让中外读者更加了解胡适向世界介绍中国文化的传统及其
本书是军旅文学重镇——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用于创作教学的“独门秘笈”。著者受美国著名教授威尔伯特·利维引导,以自己多年创作实践为资凭,将文学创作的视点下移,即从文本的根部和细节抓起,从字词、句子、段落和短文入手,使之“文字有意而立句,句有数以连章,章有体而成篇”,达到文字优美、段落饱满、文章生动,让学生在细节里寻觅文学
《龙学档案》内容包括文心雕龙札记、文心雕龙注、文心雕龙校释、梁书刘勰传笺注、文心雕龙今译、文心雕龙校正等。
从广泛的意义上讲,对文学创作和文学创作者的鼓励、赞扬、追捧、认同,对文学作品的记录、刊刻、稿酬、选集、传播,其实都是对文学和文学创作者的奖励。万安伦编著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奖励机制研究》将要展开讨论的是指狭义的对文学作品和文学创作者的物质或精神奖励,更准确地界定,《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奖励机制研究》讨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