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和“理”作为人性的重要内容,在人类精神发展史中分别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功能,对二者不同的文化设计形成中西方迥然不同的文明样态。中国从情理合一的角度形成情理主义道德哲学形态,西方则从情理相分的角度形成情感主义、理性主义两种道德哲学形态。作为具有原典意义的先秦儒家情理主义道德哲学形态,在为传统中国提供重要精神支撑的同时
《墨子学案/齐鲁文化研究文库》为清末梁启超所著,阐述了墨子学说中的兼爱、非攻、实利主义等,并思考了墨家之论理学及其他科学,并论及《墨子》一书和墨子学说对后世所产生的影响。文章中论及墨子之实利主义,讲到了墨子以利为标准,但根据人们对利的不同态度,分出两种人,一种是以利为目的,一种是以利为手段。关于墨子的实利主义以及兼爱主
《商君书》也称《商子》,现存24篇,是法家学派的代表作之一。《商君书》的文体多样。议论体有《农战》《开塞》《划策》等十数篇,或先综合后分析,或先分析后综合,兼用归纳演绎,首尾呼应。说明体有《垦令》《靳令》《境内》等篇,是对秦政令的诠释。辩难体有《更法》,通过人物对话相互驳辩来阐述中心论点。本次出版,为方便现代读者阅读,
《泗水边的<中庸>》是安徽省作家协会主席许辉先生以淮河文化解读儒家经典《中庸》的著作,通过对《中庸》及中庸思想进行个性化的阐释和具有地域色彩的解读,反应了他多年来对淮河流域、淮河文化进行的文化思考。全书分为三部分,《中庸》之内、《中庸》边缘和《中庸》之外。《中庸》之内是对《中庸》原典进行的解读和阐释,是对《中庸》的三十
《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著作。儒家十三经之一。传说是孔子作,但南宋时已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指出,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于秦汉之际。自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现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疏。全书共分18章。《孝经诠解》以解读古代家喻户晓的儒学经典《孝经》
《吕氏春秋》是秦相吕不韦召集诸门客集体编纂的一部著作。全书分为三个部分:纪、览、论。“纪”按春夏秋冬十二个月分为十二纪,如春分三纪,孟春、仲春、季春。每纪包括五篇文章,总共60篇。“览”按照内容分为八览,每览八篇,八八六十四篇(八览有始览缺一篇,现有63篇)。“论”也是按内容分为六论,每论六篇,六六三十六篇。还有一篇序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是一部以短短五千言而让后人感觉永远言犹未尽的传世经典,历来被学人们称为“哲理诗”。老子是西方人非常感兴趣的哲学家之一,从16世纪始,《道德经》就被译成了拉丁文、法文、德文、英文等,至今各种外文版本的《道德经》已有三百余种。《道德经》分《道经》和《德经》上下两篇,全书共计81章,文约五
《墨子》一书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墨子言行的记录。分两大部分:一部分是记载墨子言行。阐述墨子思想。主要反映了前期墨家的思想:另一部分一般被称作墨辩或墨经.着重阐述墨家的认识论和逻辑思想。还包含许多自然科学的内容,反映了后期墨家的思想。《墨子精华》一书,选录了《墨子》中广泛流传的大部分著名篇章,内容分为原文、注释、译
《自在的庄子:<庄子·内篇>解读》收录作者对《庄子·内篇》研究的多篇论文。文笔可观,观点较多新意,如“大鹏之境不逍遥”“小虫之笑是自得”等,对庄子思想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书稿对庄子思想研究较为深入,涉及庄子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等多方面内容。
《庄子》又名《南华经》,是道家经文,是战国中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到了汉代以后,便尊之为《南华经》,且封庄子为南华真人。其书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庄子》一书主要反映了庄子的批判哲学、艺术、美学、审美观等。其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涉及哲学、人生、政治、社会、艺术、宇宙生成论等诸多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