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书共三分册,分别为《兰溪日子》《大雪无雪》《去看桃花》。
本书为琦君的散文精选集,分为亲情、友情、人情、童趣四辑。精选了《桂花雨》《春酒》《母新的金手表》《金盒子》等名篇。琦君的散文擅长捕捉生活中的点滴与细节,以亲切委婉的方式娓娓道来。文中既饱含温柔敦厚的“情”,也充满细腻灵秀的“趣”,尤其是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对故乡和亲情的眷恋,写得真诚温柔,令人过目难忘。读琦君的书,既能培
本书既有忆往昔,峥嵘岁月;更有于细微处所折射出的山乡巨变。既有追寻儿时乡村欢乐,也有新时代下的家国情思。正如本书最后收录的作者十几年前的两篇文章,一篇《劳动节:我向中国农民问好》,另一篇《既要“送”更在“种”》,饱含作者对家乡的深情,立意乡村振兴,播种乡村文化文明。
本书记述了作者在南开园所知见文化大家、知名学者50余位。全书以学人年齿为序,涉及8个年代出生的学人(自1900年代至1970年代),其中“长者侧影”篇,以较长篇幅的散文随笔为主,以作者的视角记述了十多位具有深厚文化修养的老辈学人风范(以80岁以上学人为主);“人物速写”篇,则大多是以记者身份所撰写的人物通讯(以中青年及
本书是一部名人传记的读后感。一流的创造离不开天赋,文学、艺术尤其如此。大师们的作品自然天成,超脱超拔,带着与生俱来的能量,有着经久不衰的魅力,而大师本人亦常常出奇不意,特立独行,有着超然卓绝、无可束缚的特质与个性。本书引领读者在书中邂逅大师,借由凡高、更、莫錼、毕加索、达芬奇、毕沙罗杜尚、达利、开朗基罗罗丹、多芬、坂本
本书为复旦大学查屏球教授读书札记与学术随笔之结集。所谓“三余”者,即三余圩,乃其故乡之旧名。而作者研治唐代文学多年,所作札记、随笔、评论多与唐学相关,故名“话唐录”。此即书名所由来。全书分为“堂下蹑尘”“学林撷英”“海外揽胜”“丛札漫忆”四部分,凡文章二十六篇。“堂下蹑尘”卷收录作者读书札记数篇,所作札记均缘于刘学锴、
书稿以简明活泼、生动可读的语言,对台州地区的地域风情、山水风光、世俗百态、亲情友谊、美食佳肴、掌故逸事进行了细致的描摹,凸显了江浙地方文化特色的丰富内涵,讲述一座城市的历史、故事、人文、经济、世相、风物、民俗,展现一座城市的温度和厚度,激发人们热爱家乡、歌颂家乡、建设家乡的美好情愫,不忘初心,知道自己的人生从何处来,将
本书是一部散文集,记录了父亲、母亲、爷爷、姥爷、家乡、亲人、朋友、邻居、同事和经历的酸甜苦辣和一些肤浅的人生感悟;空间从陕北到鄂尔多斯,时间跨度一百来年;作者自认为写作手法稚嫩:思维笨拙、没有才情、也无技巧、更不华丽,仅用土得掉渣的60余篇短文描述和记录了作者自己的内心真情和所见所闻。全书文笔流畅,内容朴实,在繁忙的工
本书作者将自己的乡村经历用小品文的方式,客观记录一时的人事、书写一时的心境。全书分为六个部分:草木馨韵、乡野精灵、节令片羽、乡韵杂俎、尘世琐言、往事随风。
《我们的小时候》是一部散文集,详细记录了20世纪80年代初作者在河南农村生活的方方面面。作者的“小时候”是一段被时间掩埋的过往,是作者在回望精神原乡后,内心的乡忆乡愁与童年欢乐时光碰撞出的追忆。本书由衣食住行、童心童趣、希望的田野、乡村的娱乐、乡村人物素描五章构成,以1979年至1983年为时间节点,展开了一幅20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