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皇帝都对书法非常喜爱,清朝的乾隆皇帝就是其中之一。一三希堂一,是乾隆皇帝的书房名,《三希堂法贴》正是乾隆皇帝命朝臣所编刻的法帖巨制。《三希堂法贴》收藏魏、晋至明代书法家的代表作品,为后世保存了大量珍贵的书法真迹。《三希堂法帖》优中选优,精选了《三希堂法帖》中著名书法家的著名作品,可以让读者在较少的时
本书首先介绍了书法的概念、中国传统书法的发展、书法的常用工具与学习方法等;随后介绍了书法教育理论、现代书法教育的发展现状、书法教学与素质教育、书法教育的发展策略等;接着阐述了书法教学的原则、方法及过程,详细探索了书法的理论教学、临摹教学、欣赏教学、创作教学等内容,并从毛笔书法、硬笔书法、粉笔书法等角度探讨了相应的教学内
《行草书部首对照字典》是一本是实用、详尽、涉及范围较广的一本书,通过部首检索的方式可以检索出历代各个名家所写的关于某偏旁部首的行草书字体,非常实用、方便,而且每种字有三位不同名家的写法增加了可选性范围,每页检索字体的下方还有详细的注释说明和具体笔画写法,且该书十分厚实共472页,涵盖的信息量极大,十分适合初学者和书法创
《晚明书风转变成因研究》主要着眼于晚明这一特定历史时期,将书风转变视为一个群体性现象,利用文字、图片及表格对其具体特征详加论述。《晚明书风转变成因研究》共四章,在追溯历代书风的演变过程中,简要介绍了明代书坛的基本概况和地域性书风的此消彼长。主要从技法和审美方面论述了晚明书风的具体特征,并从外围的政治生态环境入手,探究新
《名家字帖鉴赏(珍藏版)》是介绍中国书法艺术的科普图书。书中精心收录了200余幅具有极高艺术价值、史学价值、文化价值、鉴赏价值和收藏价值的传世名帖,代表了中国书法的巨大成就。每幅字帖都详细介绍了字帖类型、尺寸规格、收藏地点、书坛地位、艺术特点等知识,并配有精致美观的插图,尽力展示字帖的原貌。与此同时,各章还集中介绍了书
赵孟頫的诗赋及文章,清邃高古,读来往往使人有飘然出世之感。在至元年间的诗人之中,赵孟頫与戴表元等人一起,力扫南宋卑弱习气。他善于融篆籀之法于绘画之中,竹石、人马、山水、花鸟,无所不精,无疑是一代画坛领袖。《青山吟》册页后赵氏题跋,中峰和上作,赵孟頫书。从题跋中得知,这是赵孟頫书写中峰和上作的两首诗作。有方家评述此作此作
本书是一本回忆录性的著作,一共包括上篇“往事如烟”和下篇“翰墨有迹”两大部分。其中,上篇回顾了作者八十载人生:“生于硝烟战乱时,长在五星红旗下”“漫漫十年求学路,散尽家资始为完”“跌宕人生十二载,最忆东昌故人情”“回归故里十二年,高考一线育英才”“威海卫又十二秋,职业教育也豪迈”“告别讲坛二十春,倾情翰墨岁月快”。下篇
本书以明末清初社会变革为研究篆刻艺术风格发展的出发点,探讨在社会政治、经济、社会审美变革下的明末清初篆刻艺术发展、繁荣的根本原因。对学界一直以来忽略的,明末清初印人以“杂体篆”入印现象进行系统和深入的考察与整理,同时对历来杂体篆的发展和改变,进行有条理的分析和整理;并通过印章中的“杂体篆”印对明末清初之时杂体篆的具体形
文徵明(1470-1559),原名壁,字徵明。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征仲。因先世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明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文徵明的书画造诣极为全面,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人称是“四绝”的全才,诗宗白居易、苏轼,文受业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
本书底本为同治三年(1864)严荄辑的《钱胡印存》,存浙派印人钱松、胡震两家印150余方,多附边款,品相上乘。胡震在二十七岁时,结识了钱松,“始大叹服,自是搁笔不复为人刻画金石矣”。年长一岁的胡震甘执弟子礼,与钱松结为师友,二十余年往来无间,俩人之间更是互赠佳作,其中钱松为胡震治印多达七十余枚。在胡震去世二年后,即同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