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地域文化和多维文学地理时空视角,重点考察了东汉时长居中州的各类文人群体的文学活动与文学贡献,揭示了中州文人与东汉文学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作者立足文献,着眼宏观,在具体文化时空中解读经典文本,解析文人的故土情结和国家意识,对东汉的皇帝群体、外戚幕府文士集团、中州本土文学名家以及班、崔、马等流寓文学家族都做了深入细致
《此间因缘》收录作者刘志荣文论和随笔四十篇,既有对莫言、贾平凹、李娟、穆旦、昌耀.白洋淀诗派等当代作家、诗人及流派作品的解读,也有对贾樟柯、岩井俊二、贝托鲁奇电影的剖析,还有对贾植芳先生的追忆及对历史问题的回顾,兼及对文学批评的反思,并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理论新见,其中科幻小说中的人文议题,电影与小说中的民间叙事、先锋小说
当代文学批评如何接地气、如何介入当下正在发生的文学现实,是亟需解决的问题,也是其重获生命力、实现审美批判功能的关键所在。张丽军编写的《当下现实主义的文学研究》通过对当代中国现实的敏锐观察、真切体验和深入思考,对当下正在发生的新世纪中国文学和文化进行了“当下现实主义”的审美研究,及时有效地回应了新世纪“中国故事”及其呈现
中国的近代社会是一个特殊的历史阶段,是从社会到文学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的时期。本书集中论文从不同层次、不同侧面、不同视角,对这一历史做了比较全面的反映。本书共有30篇论文,分为五辑:第一辑5篇,都是研究龚自珍的文章;第二辑5篇,全是研究黄侃的文章;第三辑7篇,主要是研究近代散文的文章;第四辑6篇,全部是研究中国近代翻译文学
本书收录作者有关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的学术论文若干,涉及文学史观、20世纪(旧世纪)文学现象、文学样本分析等,紧扣20世纪学术论争的诸多热点、焦点问题,极富创见,对新世纪学术发展方向富于启示意义,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本书收录作者论文六十余篇,是其教学、科研生涯中有关唐宋文学、文献考证的精华。全书分为评论编和考证编。“评论编”包括对诗、词、赋风格和诗词作者、流派的评论;“考证编”多为对作家行踪、作品归属、作家生平系年的考辩,也有词汇考察和辑佚的内容。
李运富主编的《励耘语言学刊(2014年第1辑总第19辑)》关注国内外汉语言文字学学术前沿的具有原创性的精品成果,《励耘语言学刊(2014年第1辑总第19辑)》收录了近期对汉语文字、词汇、音训进行研究的最新论著,包括有价值的原创性理论、原始性资料,或具有独特研究思路和方法的成果,旨在交流学术信息,展示学术精品,推动汉语言
《暧昧的证词(赵月斌作品集)》是作者赵月斌跟踪当下文学现象、作家作品所作文学评论之结集,收录近年创作的评论作品20余万字。其中一部分是对阿来、张炜等当代著名作家和国内部分较有影响的青年作家及其作品的读解评价,此外占主要篇幅的则是对山东本土作家尤其是青年作家作品的评析推介。
《诗与史的缠绵--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论集》是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丛书中的一种。本书主要内容涉及新诗研究、小说评论、鲁迅研究三个学术领域。新诗研究方面,作者侧重于探讨中国新诗的艺术资源,以戴望舒、卞之琳、穆旦等诗人的创作为个案,辨析新诗与中西诗学传统之关系,既讨论活在“现代”的“传统”,也讨论置身“世界”的“中国”;与此同
《中国书籍文学馆·名家文存:从传承到重塑》内容简介:网络文学似乎是文学家族里的UFO,对它的描述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我们的想象力。据我所知,好多人不承认这个文学样式的存在,他们的理由是:文学放在哪里都叫文学,不能因为放在箩筐里就叫箩筐文学,放在网络里就叫网络文学。的确,网络文学至今仍然只是相对于纸媒文学而存在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