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实验录》为曹颖甫弟子姜佐景搜集曹氏的验案并加以解说而成,其间亦有部分姜佐景及他人之验案。本书共三卷,载一百个验案。上卷载桂枝汤、麻黄汤、大承气汤等三十五个验案,中卷栽桂枝二麻黄一汤证、白虎加桂枝汤证、小青龙汤证等四十个验案,下卷载肺痈、历节、产后阳明病等二十五个验案。该书推崇经方,善用经方;阐发经旨,深入浅出;欲
本书主要介绍了全国第五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周维顺教授的学术经验、临床用药体会及常见肿瘤、杂病的论治经验,不仅能为中医学习者提供参考,而且能为中西结合肿瘤从业者提供经验借鉴。
本书载162证并700余则临证经验,内容涉及内、外、妇、儿、五官等证。其辩证用药多以五行生克之理立论,每证附一医案,详例病状、病因、立法和处方,详述方药作用和配伍机理。
《针灸甲乙经》全书十二卷,共一百二十八篇,其内容大致为:卷一论脏腑、气血津液,卷二论经络,卷三论腧穴,卷四论脉诊,卷五论刺灸法,卷六论病因病机,卷七至卷十二论临床各科疾病的针灸治疗。如此按基础理论、经络腧穴、诊断、刺灸操作、临床治疗的编排次序,系统而有条理,对后世影响甚大。唐代《千金要方》《外台秘要》等有关针灸的内容多
本书分上、下二卷,上卷主要论述脏腑、经络、荣卫、气血及病源等基础理论,详细论述伤寒五经证治(缺厥阴经)的传变规律、病证特点以及相应的治法方药;下卷广泛涉及《内经》、《难经》、脉法、针灸等有关问题,兼以论述一些杂病如头痛、口渴、便秘、便血、滑精、目疾、外科疮疡等病证的治疗。
《先醒斋医学广笔记》为明末名医缪希雍所著。 缪希雍,字仲淳,号慕台,其书斋名还读斋。祖籍常熟,曾侨居浙江长兴,后迁江苏金坛而终,葬在阳羡山中。约生于明嘉庆三十五年(公元1546年),卒于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 全书共四卷。卷一至卷三主要记录了缪氏治疗内、外、妇、儿等各科常见病的治疗心得、所用方剂和经验案例,并
《脉经》晋·王叔和著。叔和名熙,生卒年代不详,为晋太医令。据《名医传》载:高平人(即今山东高平,邹县西南郭里集),性度沈靖,尤好著述,博通经方,精意诊处,洞识修养之道。其主要著述有《张仲景(药)方》《脉经》等。 《脉经》全书10卷,97篇,以“类例相从”的方法,对晋以前医学文献进行了一次全面而系统地总结。卷一、卷二及
王旭高临证医案(第二版)(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临床经典读本)
本书分为《辨症玉函》和《脉诀阐微》两部分。 《辨症玉函》四卷,清·陈士铎著。此书以辨症为主旨,有阴症阳症辨、虚症实症辨、上症下症辨和真症假症辨等,共辨中风、疟疾、癫狂等75症,较《辨证录》为简要,故称《辨症玉函》。每证之下,先辨病因病机,再辨证型特点,并特别点明辨证的关键,每证列方剂数则。辨证是中医临证从理论到治疗的
《石室秘录》卷一至卷五上半部分,以治法为纲,依次列举了一百二十八种治法。卷五下半部分论述了五行、脏腑、阴阳、昼夜、四时等十七论以及儿科诊法等。卷六为伤寒、中寒、中暑、水湿、热症、燥症、内伤七门,每门中分别论述了相关疾病的治法,以及血症、腹痛、喉痛等十六种杂症的治法。这种以治法为纲的编写方法,是《石室秘录(第2版)/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