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理论篇和专题研究篇构成。理论篇主要阐述生态经济理论,协调度理论,构成研究的理论基础。专题篇包括青海省海东市绿色经济发展研究、青海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问题研究、绿色发展视角下青海省生产总值产业贡献率动态趋势研究和格尔木市就业、居民收入差距与社会保障问题研究等四个专题研究内容。
本书主要介绍微观视野中的贵州地方社会治理与开发的基本情况。治理、开发,是边远地区历史研究中普遍关注的话题。然而,就黔西南州而言,学术界给予的关注程度不够。龙广镇作为黔西南四大名镇之一,其发展历史中的治理和开发,是当地各族人民开发建设贵州地区的一个典型。龙广经济、龙广教育,等等,集中反映了当地群众勤劳和智慧。我们选择以龙
本书针对我国创新主体动力不足及创新生态建设尚不完备等问题,构建了科技创新治理促进地方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提升的理论框架,并分析了面向治理现代化的科技创新治理改革方向,为提升创新体系效能,加快形成多层次、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格局提供了决策参考。
本书以经济增长理论的视角,从需求、供给、制度三个层面剖析山东省产业发展动力的演进趋势和规律,通过对山东省产业发展动力的解析和测算,分析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因子及各动力因子间的作用程度,并以此为依据构建山东省16个地市新旧动能转换的动力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提出山东省优化新旧动能转换的产业空间布局及推动新旧动能
本书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从科技创新的角度深入研究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推动我国区域发展的新思路、新路径,提出优化区域科技资源布局、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促进区域发展的平衡性和协调性、支撑创新型国家建设、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本书对区域创新体系、区域创新布局等理论问题进行了探讨,研究了发达国家区域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我国科技创新事业进行了战略性、全局性谋划,发出向世界科技创新强国进军的号召,科技创新实现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近年来,科技创新在防控疫情、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和保障国家安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应对风险挑
本书从中国经济政策变迁的历史维度,分专题梳理了中国经济改革进程的前因后果及其演化路径,从中也可以看到市场经济和统制经济两种不同的模式在中国经济改革进程中长期存在的矛盾和冲突,以及市场化和法治化改革停顿会给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重大风险。尽管“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已经写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议,但市
《可持续食物消费模式:基于综合足迹的研究》在总结借鉴以往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国内外食物消费的演变趋势,探讨了我国食物消费引致的环境压力,并尝试构建了符合我国消费特征的可持续食物消费模式。主要内容包括可持续食物消费模式的内涵与基本内容,国内食物消费区域性特征、中西食物消费差异原因、全球食物消费特点、全球热门食物消
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对区域协调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不能简单要求各地在经济发展上达到同一水平,而是要根据各区域条件,走合理分工、优化发展的路子。就经济发展倚重传统制造业的城市而言,如何在一线城市和省会城市加快政策、人才和资本拼抢的形势下,加快培育差异化竞争优势并有效融入循环经济网络,最终实现高质量发
随着数字技术带领的新一轮科技革命不断突破,对创新领域的研究已经从“孤立创新”向“创新系统”和“创新生态”转变。区域创新生态系统(RegionalInnovationEcosystems)是生态系统的一个经济学“隐喻”,其内涵是通过借鉴自然界生态系统共生、协同和演化规律,形成创新主体、创新要素和创新环境在一定区域空间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