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博士论文《藏医呼吸理论及呼吸不适症的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实地调查和挖掘相关文献资料,主要分析了和论述了藏医学和其他学科中的呼吸相关内容,通过汲取各家医学的精华,初步提出了藏医呼吸方面的基本理论框架。该书稿的出版将为藏医学研究者提供参考资料,为临床应用提供便利。
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传统的104味老班药;第二部分对风类药、打类药、风打相兼药三类进行介绍,突出瑶医理论特色。每味药物除了对其来源、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药物别名、植物形态、采集加工、药材性状等方面进行介绍,还重点介绍其性味功用和用法用量,并附上精选验方,且由于瑶医药发展历史的特殊性,不同地区的人们对同种药物的命名
本书结合作者多年的临床经验和科学研究,以及民族医药工作者对民间验方的应用和收集整理,系统地归纳总结和介绍壮医外科在壮医理论指导下常用的壮药、验方和技法。本书分为上编、中编和下编三个部分。上编“总论”系统介绍壮医基础理论,以及在其指导下的壮医外科发展和应用现状。中编“验方”从处方、用法、主治三个方面系统介绍疮疡、皮肤病、
《蒙古勒津医药》以翔实的历史资料和现实材料,记述了蒙古勒津蒙医药的产生、形成和发展,以及历史地位与现实作用。它的内容涵盖了蒙古勒津蒙医药的源流、理论体系、治疗原则、传统疗法及医术成就,反映了蒙医药机构的建立、蒙医药人才培养、蒙医药科学研究、蒙医药制药企业的改革等重大事件,可以说它是一部蒙古勒津蒙医药工作的百科全书,是一
本书按照俗名、基源、生长环境、性味属经、功能主治、用法用量6个板块来介绍收载的苗药,并附有彩色生境图片及标本图片。同时,收录了苗族曾经广泛用于治疗疾病的动物类苗药,其中不乏现今法律法规明令禁止捕捉的野生保护动物。
本书内容包括:念珠藻科、梅花衣科、拟层孔菌科、羊肚菌科、麦角菌科、灵芝科、多孔菌科、牛肝菌科、红菇科、白蘑科、侧耳科、银耳科、木耳科、鬼笔菌科、肉座菌科、伞菌科等。
本书内容包括:豆科、亚麻科、芸香科、苦木科、远志科、酢浆草科、牻牛儿苗科、黄杨科、马桑科、漆树科、冬青科、卫矛科、省沽油科、七叶树科、无患子科、清风藤科、凤仙花科等。
本书由15章58节组成。全书运用蒙医学基础理论,详细系统地介绍了放血疗法、拔罐穿刺法、灸疗、穿刺疗法、浴疗、罨敷法、涂擦疗法、油脂疗法、泻下法、催吐、鼻药疗法、导泻(灌肠)法、脉泻疗法、酸马奶疗法、泥疗等内容。
本书是对蒙药进行全面研究的一门学科,是蒙古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全书用4章总论、16章各论详细介绍了每种药物的来源、性味(八性六味十七效)、功效及采集加工、炮制应用等内容。
本书为少数民族文字出版专项资金资助项目。书中详细讲述了藏药炮制学最根本的常用炮制方法或加工方法有,储存方法、过筛、去毒法、去核法、清洗污垢、清洗法、拆或裂法、捣碎法、研细末法、干炒法、沙炒法、炒黄、焖烧、煅烧、酿法、制药膏、水煎煮、蒸煮、用火煮等十九种。其理论深奥丰富,对各种疾病都应用源于十九种方法的多种治疗方法,也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