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嘉兴地区为江南水乡的蓝本,选取唐、宋、明、清时期描写江南的诗词50首展开赏析,作者的解读角度独特,不从创作技巧、音韵格律上做过多评论,而从现实生活的角色去代入来体会,让读者更加身临其境;作者用雅致而口语化的文字,让原本比较枯燥的品读增添了散文的韵味。本书通过作者的引导,让读者对原作的美的体悟,有了一种或外延、或内
本书以独特视角品读诗词展现中华文明。书中选择诗词呈现文明,因其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本书按思想精神、国家文明呈现方式、个体文明表现特征编写,选取部分经典诗词解读。各部分相互关联,第一至二讲探讨思想精神,第三至六讲反映国家治理与社会生活,第七至八讲体现个体文明特征。通过对《诗经》等诗词的剖析,探寻中华文明底色、中国人普遍
本书为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项目成果,以专题研究的形式论述了陈子龙、朱彝尊、王士禛、刘熙载、王鹏运、郑文焯、朱祖谋、况周颐、王国维等31位在清代词学史上有重要理论建树和影响的词学家,对每一位词学家进行系统研究,包括该词学家的词学文献、研究状况、主要词学观点、词学史价值和影响等,并将这些词学家按照时代先后排列,既
胡仁乌力格尔是蒙古族历史发展中产生的艺术结晶,是草原文化的精髓,也是民族艺术中的重要内容,不仅是一种宝贵的文化财富,而且是一种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本书运用查阅资料、田野调查、实地访谈、调查问卷、对比分析等研究方法,从胡仁乌力格尔本体、胡尔奇、受众、叙事传统、困境与对策等方面对互联网时代胡仁乌力格尔的保护、传承与发展等方
该著主要从文学经典化的视角,探讨清词的时代特质与创新特色,更好地阐释清词“中兴”的实质与内涵;探讨清人对清词经典化的意识、清词批评与清词经典化的关系、清词创作中所体现的经典化思路等,进而研究清代词坛对当代经典的建树与确认机制;探讨民国以后词学批评对清词经典的确认与修正,以及五四以来新文学观念对清词经典化的影响与阻滞,进
在诗歌中,诗人与现象界建立平行关系,不断超越。 在生命里,诗歌是语言之盐,血性之岸,命名之光。 行走本生,思考不怠,诗人王自亮的诗艺操练和诗学追寻。 一份中国新时期汉语诗歌发展的笔记,一份当代中国诗人交往的见证。
清词有中兴之誉,清代词学批评理论为词学史之最高峰。本书体现清代词学批评史的发展路径,以专题形式研究陈子龙、朱彝尊、王士?G、刘熙载、王鹏运、郑文焯、朱祖谋、况周颐、王国维等31位在词学史上有重要批评理论建树和学术影响的清代词学家,对每一位词学家进行系统研究,包括生平事迹、词学文献、研究状况、主要词学观点及价值和影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