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浙江大学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研究中心主持的关于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研究的专业论丛,以早期英国文学研究为主,兼顾欧洲其他国家、其他语种和语言学、历史学等其他学科,具有专业性、综合性、跨学科、跨语种的特点。论丛将学术性置于首位,并重视学术研究中人的因素;以中文论文为主,也有少量英文论文发表;既有资深学者的论文,也有年轻新锐的
本书聚焦于20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科幻小说的发展,始于科幻小说的黄金时代,结束于科幻图书出版蓬勃发展之际。在这个时间段里,核武器被应用于战场,登月竞赛拉开帷幕,类星体被发现。技术进步既是科幻预言能力的体现,也是科幻作家对人类未来担忧的明证,科幻小说的创作题材和写作风格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极大的拓展。
本书介绍了20世纪初至20世纪40年代科幻小说的发展。正是在这个时期,科幻小说开始成形、被命名,并成为新的文学分支。随着新科技、新杂志和新读者的出现,科幻编辑、作家与读者共同定义和塑造着科幻小说的面貌,为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到来铺平道路。
本书顺应高校21世纪教学和课程体系改革的需要,吸收了学术界的许多新成果和一线教师的教学经验,体现了兼具科学性、适用性、时代性的编写宗旨,具有较强的创新性。与同类教材相比,本书有四个特点:一是框架清晰,二是模块呈现,三是编排新颖,四是选文严谨。
《德意志浪漫主义》是北京大学人文学科文库·北大人文跨学科研究丛书之一,是一部高水准的跨学科综合性的研究著作。它从哲学、文学、文化学、历史学等方面立体而深刻地分析了作为时代思潮的浪漫主义运动。不同于聚焦作家作品的专题性研究,本书从统摄德国浪漫主义思潮的核心概念与命题出发,深刻剖析了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中叶德国文化、宗教、
本书收录了《于坚:绿色大地的守望者》《中国当代文学中的泰山书写》《普里什文:倾心自然守望大地》《森林的诱惑:加藤幸子的生态写作》等文章。
《先锋派理论》首先阐释了批判科学的概念,说明批判科学要反观科学本身,说明科学知识是在什么社会条件下生产出来的。由此转到对先锋派理论的讨论上来,指出审美范畴不是永恒的,而是社会发展一定阶段的产物,先锋派则是对这些范畴的批判。书中专门讨论了艺术自律问题。自律使艺术离开现实生活,而先锋派艺术则使艺术回到现实。最后,作者讨论了
本书精选欧美学者关于西方象征主义文学思潮研究的重要文献,从英文、法文、俄文等语种翻译成中文,较为全面地提供欧美学界对象征主义文学思潮研究的最新且最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为我国的外国文学研究和文学理论研究提供新的借鉴,对构建中国特色的外国文学和文学理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研究有参考价值。
为庆祝超现实主义运动诞生100周年,法国巴黎蓬皮杜中心联合多国博物馆策划了超现实主义专题巡回展,同时携手立体书艺术大师推出专题立体书。在这个稀奇古怪的纸上画廊中,达利、马格利特、布劳纳等8位艺术家的代表作品在纸上逐一展开,互动机关、手绘水粉画和文字介绍助你领略这场现代艺术革命的独特魅力。
本书是作者在清华大学开设“西方文学思想与作品”课程的讲演实录。该课是一门面向全校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曾获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本书内容纵横上下三千年,横跨欧美两大洲,从古希腊神话艺术、中世纪的圣经文学和骑士文学、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到近现代的浪漫运动、现实主义文学、现代主义文学、后现代主义文学,涵盖了西方文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