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东法学》以推新、辩理、启智为宗旨,关注法学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反映法治前沿理论成果和先进实践经验,服务国家法治建设。《浙东法学》秉持无问西东,采撷各家优秀论作,把握学术前沿的发展脉搏;论法辩理,探究法治理论命题,广纳法学大家的真知灼见,为我国的法治现代化建设产生一批切合实际、富有成效的研究成果。
《中华法系》的目标是弘扬中华法律文化,探讨现代中国法治;比较中外法律传统,构建新型中华法系。本书的宗旨是坚持学术自由,鼓励学术创新;守护学术经典,培育学术新人。
本书作者认为,“法律教育应该像其他高等教育形式一样,提供普遍教育本质的东西”,虽然这个目的不符合极其实用、职业的法律研究方法的要求,但是一种教育如果太过职业化,将会不利于培养站在整个体系之外把它当成研究对象的能力。 本书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和鲜活的案例,讨论了法律的普遍性、法律理想与丑陋现实、法律体系和法律传统、法律的分类
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法律发展进程经历了一场深刻转向:从被动接受西方法律文明的冲击与移植,转向将人民大众凝聚为政治主体,进行自我立法,进而构建自主法律体系。这一转向奠定了新中国的政法法学传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法治建设进一步创造性地融合国际经验与本土实践,成功实现了法律体系与市场经济、全球化的制度衔接。在此背景下,政法
本书稿由清华大学法学院组织其法学学科知名教授的新生入学教育讲座内容集合而成,涵盖法理学、宪法学、行政法学、民法学、刑法学、经济法学、诉讼法学、商法学等各主要且必修的法学学科,向法学院广大新生(含研究生新生)就如何进入法学之门、进入法学之门后如何进一步学习法学提供方法论上的指引。第3辑收录了张明楷、陈卫佐、王明远、王明远
\\"苏联法在传统上深受罗马日耳曼法影响,法典化和体系化特征明显,并在遵循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基础上构建法律体系。《苏联法》研究,重在苏联时期的法律制度,在时间上从俄国十月革命至苏联解体,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宪法、行政法、民法、刑法、民事诉讼和刑事诉讼法,以及审判制度和检察制度、法学教育和重要法学家等。以社会主义法为特征的
《法律行为论》获评2021年《法治周末》十大法治图书,位居中国知网“高被引图书TOP1%(2019-2023)”榜单法学专著第13名,奠定了其在法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本书源自《法律行为论》读书会的精彩研讨,由作者及其研究生以柏拉图式的对话模式,围绕书中的核心内容展开探讨。读书会通过提问、辩论、总结的方式层层推进,使书中
中国理论评析个人数据安全的治理逻辑与保护范式读郑文阳《数据安全法治化研究》经济学视角下的正义问题之论读熊秉元《正义的成本》程序正义:让正义以看得见的方式出现读陈瑞华《看得见的正义》正当防卫的法律原则与司法适用读陈兴良的《正当防卫论》契约自由视角下亲邻优先权的制度思考读刘云生《中国古代契约思想史》政治制度演化视角下原始政
《语言与法律研究》是中国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主编的一本致力于语言与法律关系、法律语言文化研究的学术论文集。本选题着力推介原创性理论成果与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践及改革成果,关注法律语言学交叉学科有价值的研究方向,主要选取有关语言学与法律、中西法律语言文化对比、法律外语、法律翻译等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对法律语言文化、法律外
内容简介 本书是浙江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科自主知识体系手册之一种。本书从近半个世纪我国法理学界集中关注的研究领域中提炼出能够显示我国法学理论研究特色的主题,汇集每个主题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学者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中具有代表性的观点,系统地归纳和总结。既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我国法理学的历史进程,了解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制约我们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