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对“文化研究”思潮在中国的传播扩展历程和本土化实践进程进行了比较翔实而细致的历史梳理和理论辨析。从思潮引介、概念正式引入、译介状况和本土“文化研究”主要议题和成果逐渐展现等诸多方面,呈现了“文化研究”在中国“理论旅行”和“在地化”实践的历史复杂性和阶段性。本书对中国“文化研究”当前面临的诸多困境和难题进行了富有针对
2024年第1期《中外文论》“理事专访栏目”邀请文艺理论学界资深学者季水河、陶水平进行专访,为青年学者传道受业解惑。本期策划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专栏”重点对毛泽东文艺批评标准体系、新中国意识形态批评范式、典型人物的范式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专题:新媒介文艺理论”对文艺理论学界新问题、新现象进行探讨,内容包括B站原创、A
本书重点探讨了20世纪70年代起在西方兴起、随后引起争议热潮的“恰当自然审美”理论以及该理论背后蕴含的生态意蕴。全书共分九章:第一章探讨肯德尔·沃尔顿的“恰当艺术审美”思想,它是西方“恰当自然审美”理论的起源和基础;第二至七章分别探讨以艾伦·卡尔松、齐藤百合子、艾米莉·布蕾迪、诺埃尔·卡罗尔、马尔科姆·巴德、尼克·赞格
在AI写作工具层出不穷的今天,我们已逐渐习惯将文本交由机器生成。但机器写作真的是一场突如其来的技术奇袭吗? 在这部幽默且洞见迭出的著作中,作者引领我们回望一段被遗忘的历史:从中世纪阿拉伯人用轮盘式图表生成神秘预言,到19世纪埃达·洛夫莱斯设想让机器操作符号;从好莱坞剧作家借助生成器批量预制情节,到依赖概率
文学经典是动画电影获得成功的重要保障和取之不尽的文化资本,反之,动画改编又是文学经典通过跨媒介传播获得精神价值和资本内涵的重要途径。本书力图宏观构建文学经典动画改编研究的理论框架,从动画电影改编的影响因素、语言转码与叙事结构、双重作者、伦理过滤、跨文化变异、文化资本、动画产业等角度入手展开研究,旨在拓展改编学和动画研究
"《文学欣赏》作为普通高校美育通识课程的配套教材,力求做到学术性与实践性、知识引领与思想启迪、艺术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本书有助于学生提升文学修养、审美情趣和创新能力,实现学生全面均衡发展,助力国家培养优秀人才。本书先做概述,从文学欣赏的价值追求、活动过程、基本方法三方面立论;然后按照文学体裁,从诗歌、散文、小说、
"《微电影剧本创作》为传媒类相关专业的实践课程教材,内容涵盖微电影编剧从项目谈判立项、采风文献、确立主题、设定人物、结构大纲、完成剧本直至修改提高的全过程,旨在帮助传媒类相关专业的学生学习掌握微电影创作的全栈流程。本书共分七章,第一章为微电影剧本创作准备;第二章到第四章探讨了微电影主题、人物、大纲的写作;第五章和第六章
本书收录十七篇文章、一篇对谈(附录),内容围绕对创伤记忆与见证文学的研究,主体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弗洛伊德的创伤记忆理论、卡鲁斯的创伤文学批评理论、建构主义的文化创伤理论等的解读。第二部分是对国外学界有关创伤记忆研究新成果的介绍,包括哈布瓦赫的文化建构理论、马格利特关于记忆道德与记忆伦理的理论,以及关于假肢记忆的
本书以人工智能美学相关问题作为研究对象的源起,并分析其理论和现实意义,介绍国内外研究现状,确立研究框架、思路、目标和方法。同时,阐释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哲学、美学、人工智能美学等概念,辨析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全书分为五章内容,包括人工智能背景下艺术的本质、人工智能的主体性、情感性、创造性,人工智能艺术的风格与鉴赏、天才等
视觉修辞问题作为当下视觉文化的“内部”研究形态,是现代图像审美绕不开的纽结。本选题以电子、数字时代的图像文本作为考察对象,在梳理视觉修辞理论流变的基础上,从文本层级与辞格装置两个层面展开对现代图像的修辞考察,在文本层级层面确立了语言(文字)符号、图像符号与听觉符号构建的互文式复合表意结构形态,在辞格装置层面提出了视觉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