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稿件内含文章的种类不一,有论文稿,有研究综述稿件,有专题研究文献目录索引稿件。内容主要是针对儒学的研究,涵盖有方法论、文化、文献、经学、比较学。还有学术动态和文献综述的介绍。从内容涵盖的古今中外,到研究方向的百花齐放是相对比较全面的一本研究集刊。
《德译中国文学名著研究》为华东师范大学德语系宋健飞教授结合多年文学翻译教学经验与研究成果倾力所著,旨在向广大德语专业师生以及德汉、汉德翻译工作者和文学爱好者呈现德国翻译家们对中国文学作品的译介情况。《德译中国文学名著研究》精选二十三篇(部)中国文学名作,既有耳熟能详的古代国学经典,亦有蜚声海内外的当代小说。在选摘与对比
本书从历史记忆与想象、文学传播与接受、士人精神传统的形成等多个维度,探讨了竹林七贤与唐代文学之间的历史与文化关联,重点关注唐代士人在精神气质上曾受过七贤所代表的“竹林精神”怎样的影响,同时,关注唐代文学对由七贤所创造的“竹林文学”有过哪些方面的接受。
随着全球化程度的加深,世界以及世界文化秩序正在被重新型构。令人警醒的是,中国现代以降传统文史哲即基本处于断裂状态,如何在全球性及现代性全新前提与语境之下予以重新整合,如何重新建构中国和中国人的主体性,并从历史主义传统的人文主义向现代社会科学意义上的人文主义全面开放,是当下人文科学发展的重中之重。本书侧重于“人文重塑”的
课题《1930年代中国现代作家群落研究》针对中国现代文学社团流派研究的困境,提出“现代作家群落”的概念,运用作家群落的研究方法,对1930年代中国现代作家群落生成语境、文学形态、文化心态、文学出版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解读和剖析,准确概括了这一时期作家群落的生存与发展的特点。
《多民族文学史观与中国文学研究范式转型》是21世纪以来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理论与批评取得的重要成果,是“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研究的集成之作。作者在全面阐释多民族文学史观的理论基础、基本内涵、结构要素、现实价值和学术意义的基础上,重新探讨了中国文学的时间、空间、中国文学史的国家知识属性等中国文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总结了多
《追寻意义/文艺报文丛》精选了一百余篇《文艺报》近年刊发的文学评论和艺术评论文章,分为当代文学评论、网络文学评论、华文文学评论、儿童文学评论及艺术评论五个专题,所选文章既有对当下*新文艺动态的观察和分析,也有对*新文艺作品及时到位的评点。全书汇聚近年文艺发展态势,集中展现新老批评家的学术坚守和批评风采。
唐瀚存是近年活跃在全国文坛的青年评论家,立足西部,放眼全国,勤奋多思,有独特见解。但两年前我对其书稿《西边的诗学》,未予通过评审,当时我认为,他“对重大论题研究不够”,“体系性弱”,“略嫌芜杂”。现在,经过两年努力,《一对青白眼——当下文学的冷热观察》以新面貌出现,在广阔性、深刻性、尖锐性上,都有长足进步。本书“本体论
《王方晨创作论》一书分为总论和分论两大部分,总论主要从王方晨文学创作的背景、倾向和特征入手,分析论述王方晨文学世界的整体面貌和基本样态;分论是以王方晨小说代表作为审视对象,以文本细读的方式,对其小说内在肌理和审美风格展开论述。
由陈龙*的《地狱观念与中古文学》系统地阐发了地狱观念与中古文学的互动关系,涉及佛教人生观、果报观以及佛教伦理、仪轨的问题。重点讨论了佛教地狱观念与中古小说、地狱观念与诗歌创作(包括精英诗歌和白话诗歌)两个方面的问题。前者认为地狱观念的传播突破了本土惯有的历史叙事传统,促成了小说虚构(fiction)意识的形成,提高了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