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读者对象为高校非艺术专业学生,旨在通过对大量生动有趣的声光电画资料的分析,对基础艺术理论的讲解,极大程度激发学生对当代艺术活动的参与、讨论兴趣,同时也给有一定艺术素养的非专业学生提供丰富的艺术史、艺术理论的学习渠道,希望本书的撰写,能够为高校的全面素质教育注入新的艺术元素。
本书分三部分,第一部分部分以钟嵘《诗品》里的类型为理论析原,探讨不同批评意象类型,并具体论述“芙蓉出水”这一意象模式,第二部分以“空”“奇”为研究关键词,探索二字的空间视域和审美方法,第三部分探讨中国文论话语重建,理清本土与外来资源,尝试提出重建途径。
本书关注国内外汉语言文字学学术前沿的具有原创性的精品成果,收录了近期对汉语文字、词汇、音训进行研究的*论著,包括有价的原创性理论、原始性资料,或具有独特研究思路和方法的成果,旨在交流学术信息,展示学术精品,推动汉语言文字学的发展。
第一部分为总论,共三章。概述以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为题材的绘画创作的基本情况。第二部分为个案研究,共四章。分别对《楚辞》等主要的文学作品在绘画中的接受情况进行全面、深入的考察。第三部分为附录,有若干重要的文章。
俄罗斯汉学家波兹涅耶娃的论文集。俄罗斯汉学家波兹涅耶娃的研究兼及中国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有大量的著述及译作存世。她是俄国历史上首次完整翻译《列子》和《庄子》的学者。她认为中国的8—12世纪为中国的“文艺复兴”时期,并撰写了《中国文艺复兴时代的文学》一文。她不仅翻译了丁玲、鲁迅等人的作品,还创作了长达56万字的《鲁迅评传
《中国书籍·学术之星文库:中国文论话语体系试探》分别从何谓“中国文论”,中国文论构建的思想根基、话语体系、问题意识、知识领域等方面,对中国文论进行了研究。
《报刊史料与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丛书文本·史料·方法: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片论》分三大部分,分别从文本细读、史料研究和学人评议等方面对中国现当代文学进行了专题性的研究。“文本与方法”注重文本细读,从具体的文本出发,利用新批评的细读原则和形式主义文论的叙事学方法,在文本分析的基础上,对文本的人物形象、叙事艺术、主题意蕴等
本书以文本细读的方式对多位当代中国西部小说家、诗人及其作品进行透析,并思考与之相关的现象和问题。书中收录的文章既涉及颇有影响的知名作家,也关乎正在成长的青年作家。作者身处西部,以独特的批评目光寻找这个时代的解密金钥,阐发存在的矛盾与困境。
本书内容分为三辑,辑一讨论文学写作与历史主体之间的互建关系,尤其是小资产阶级主体在当下写作中的迁延和新变。这是本书的重点。辑二是一组作家作品评论,强调写作的现场感和当下性。辑三是关于文学史观和批评观的几篇文章和访谈。
本书通过对新世纪十年文学的研读中,发现无后的意象,进而讨论新世纪中青春文学的精神处境和现实写作。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无后与青春的理论提出;无后意象背后的精神解读;青春文学在新世纪的写作研究。 新世纪的文学创作中出现了一个独特的文学意象婴儿,它常常是以残缺、病态的面貌出现,并作为小说历史书写的情节性结尾,这个婴儿同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