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晓军编著的《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研究读本(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究读本)》内容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历史考证。在谈写作背景时,笔者侧重对当时德国社会现状,尤其是对拉萨尔派和爱森纳赫派在一系列理论和政治问题上存在的原则分歧进行对比和分析,侧重于从历史维度解释清楚《哥达纲领批判》写作的必要性和暂缓面世的必然性。第二部分
《基础理论系列:马克思异化理论新探》尝试在德国观念论建构主义与马克思建构主义的关系这一新的理论框架下,探讨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一方面,马克思哲学继承了德国观念论的建构主义传统,认为对象是主体建构作用的对象。因此,马克思的建构主义是德国观念论建构主义链条中的一个环节。另一方面,马克思哲学强调这种建构作用指主体的生产实践活动
《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研究读本》是马克思最深邃与富有才气的专论、历史哲学与政治哲学的佳作。本书从历史语境与知识语境两个层面解读马克思的《雾月十八日》,从而呈现马克思深邃的唯物史观与政治观,同时借助解释学以及图像学以更直观地反映当时的历史状况与场景,便于读者的理解和认知。
“我这辈子爬了不少山,累不坏,井冈山那么大,还不是靠两条腿走过来的!”“爬山是全身运动,既能增强体质,又能观赏风景,还可以使人心胸开阔,只有这样才能看得远,这是一举三得。”“爬山就是前进,使人步步登高,……爬上山顶,举目四望,会有胜利在握、心旷神怡的感觉。”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宗教(创新工程)》摘编收录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斯大林有关宗教问题的主要论述,并按照“论认识宗教问题的方法”、“论宗教的本质”、“论宗教的发生与发展”、“论宗教的社会作用”、“论宗教与政治”、“论宗教与文化”、“论宗教与哲学”、“论宗教与民族”、“论宗教与科学”、“论神学”这十个部分及
1957年11月17日,莫斯科。毛泽东接见中国留学生和实习生,发表著名的“世界归根到底是你们的”演讲。他特别问台下:“有没有湖南人?”“有。”台下人群中答。“我游过你们的湘江。有没有广东人?”“有。”“我游过你们的珠江。有没有湖北人?”“有。”“我游过你们的长江。”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第2辑2012)》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学科与建设丛书的一本,本书包括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当今时代,第二部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问题,第三部分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文化研究。本书选择的都是在期刊上发表的比较成熟的文章。
以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为依据,以近年来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军事斗争准备的生动实践为牵引,紧密结合院研究生教育和军事科学发展实际,紧紧围绕培养“两高人才”目标,注重发挥军科优势、体现军事特色,实现了研究生教育与军事科研的有机结合。一是继承了第一版教材的优秀成果。对第一版教材中思想、观点和方法比较稳定,理论体系较为成熟的教
《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范式转型》主要分为三个篇章,哲学篇,全球化篇,文化与生态篇。每部分还包括:复杂性科学对历史唯物主义范式的启示、一体化学科视界中的马克思主义——沃勒斯坦的马克思主义观初探等。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历史观的正式诞生地,它的产生是人类历史理论研究最伟大的成果之一。本书主要运用文本、本质和历史三种解读方法.重点从马克思历史观的理论渊源、基本内容及其探究的理论价值三个方面对《德意志意识形态》进行了深入研究,旨在剖析马克思历史观这一社会历史理论,在学界已获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马克思历史观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