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中古文学为范围,循六朝隋唐时代之序,择取与佛教文化相关的重要问题,展开深入的学术探讨;诸如晋唐士僧之交往、印度佛教文学之文本与口头传入、中古文学观念与声律的佛教因缘、唐代诗人在佛道两教之间的抉择、身处禅学发展不同阶段中的诗人、古文运动与儒佛关系、民间宗教诗歌传统、变文讲唱的佛教缘起、志怪传奇中的佛教影响等,都将予
《文心雕龙》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部宏伟巨制,对文学起源、文体类别、神思、风格、修辞、鉴赏、作家人品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了系统论述。作者刘勰的文学观,以儒家为主,兼容道家和佛家思想。他对人物和作品的评点,见解精辟,开中国文学批评史之先河,对后世影响深远。作品风格刚健,富有诗意。刘勰*,徐正英、罗家湘注译的《文心雕龙(
贾平凹的作品里,妙语一串串,看得人不能不生出如莲的喜悦。贾平凹谈自白、谈亲情、谈爱情、谈朋友、谈女人、谈足球、谈山水、谈人生、谈书画、谈世态、谈写作、谈读书、谈文化,无论诙谐,还是庄重抑或淡泊,都是大智慧,都是人生禅。孔明一边读,一边笔勾,一边点评,如同一只懂平凹的木鱼,于袅袅余音中令人生出豁然之心。妙语配佳句,品过之
《文心雕龙》是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创作的一部理论系统、结构严密、论述细致的文学理论专著,它的研究历来是学术中的显学。 已故朴学家吴林伯先生是马一浮大师的嫡传弟子,一生致力于《文心雕龙》的研究,见解幽深而独到,堪称业界权威,他的大弟子陈书良教授于繁华纷扰中独立苍茫,以振兴朴学为己任,继承先师衣钵,将《文心雕龙》研究延续
林斤澜和汪曾祺的故事能说很多,二人也惺惺相惜。林斤澜*的《林斤澜谈汪曾祺(精)》精选林斤澜谈汪曾祺的二十多篇文章,如《关于现阶段的文学》《小说要靠感情》《社会性·小说技巧》《漫话作家的责任感》《先把散文写好》《呼唤新艺术》等,这些文章,让我们见证两个文学大师的思想交锋,* 深刻地认识一个不一样的汪曾祺。如
本书打破了六经注我的传统教材编写模式,取而代之以我注六经与六经注我的双向互动。具体而言,即选择那些经过时间检验的经典文本,并通过各种形式的解读,释放经典文本的魅力。本次修订会在经典文本解读部分融入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更有利于学生学习。
关键词研究不只是一种研究方法,而是一种思想方式,可以说一个关键词就意味着一种思想观念。但是这种思想观念不只是思想本身,它与历史、时代、文化、传统、体验等等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现代文学的启蒙科学人文主义这三个关键词,既具有代表性而又能融汇中西古今,它们貌似来自异域,但实际上浸润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汁液。就其逻辑关系而言
伴随着视觉文化时代的来临,文艺界正经历着一场“图”与“文”的“战争”,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文学受到“图像霸权”的挤压与挑战,部分学者甚至悲观慨叹:“文学的黄昏已然来临”,“文学已走向终结”。为了回应上述文化现象,赵晓芳著的这本《视觉文化时代的文学图景--世纪之交中国文学的图像化审美与传播互动研究》从视觉文化的角度切入,选
《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是河北师范大学主办的学术集刊,为半年刊。之前以《燕赵学术》为名出版多期,由四川辞书出版社出版,已连续出版20期。2015年更名为《中国语言文学研究》,由我社连续出版。本刊包括语言学、古代文学、文献学、现当代文学、文艺学、学术名家等栏目,收录有关文学、语言学等相关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本刊办刊宗旨
《宋代文学评论》是“第二届宋代文学同人研修会”的会议论文集。宋代文学同人研修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厦门大学等地宋代文学研究领域的一批中青年学者发起组织,商定每年召开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编辑为《宋代文学评论》。本书为朱刚、侯体健主编的《宋代文学评论(第2辑)》,分为宋代笔记的文学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