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大量运用稿钞本等文献,扩大了研究对象;同时也将目光投射到前贤未曾瞩目的学者和著作之上,如范家相、庄存与、魏源等人及其成果,对清代三家《诗》研究的进程作了全面且清晰的梳理,并对清儒所作三家《诗》归派的方法论和结论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和修正,为三家《诗》甚至两汉经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指导。
全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意境基本理论的论述,第二部分是对历代词人及其作品的评论,第三部分主要论述词与其他诗歌形式的联系和区别。本书在部分篇目内容上进行了调整,添加了相关作品以供参阅理解,帮助读者更好地阅读这部作品。
本书内容包括:中国现代家族小说影视改编的可行性分析、中国现代家族小说影视改编的方法审视、中国现代家族小说影视改编的主题变奏、中国现代家族小说影视改编的叙事调整等。
本书分为伟人篇和古人篇,收录了《毛泽东诗词中的人民情怀》《毛泽东诗词中的壮志豪情》《家风家教传美德——古代诗词中的家风家教》《只留清气满乾坤——古代诗词中的梅花风骨》等文章。
本书为本科生专业课教材,共五章。第一章为诗词曲格律基本知识,重点阐述“韵”“四声”“平仄”“对仗”等基本概念。第二章为诗律,共六节,主要在简要了解诗的源流基础上,详述格律诗的用韵、平仄、对仗规则和格律诗的应用及其特点,最后一节介绍了格律诗创作技巧。第三章为词律,共四节,分别为词概说、种类、格律、常见词牌格律选析。第四章
本书运用叙事学的相关理论对敦煌变文进行文本分析,论述敦煌变文在叙事逻辑、叙事时空、叙事视角、叙事语言艺术、叙事形态、叙事结构、程式化叙事等方面展现出来的独特魅力。
《格萨尔》史诗的传播活动遵循了科学的传播规律,神秘性仅是一种表象。艺人在传播史诗的过程中,会受到来自政治、经济与宗教等领域的外部制约。史诗本体就是一个巨大的、开放性的信息库,为百姓提供了必要的生存与生活信息。史诗的主题变化是一种“与时俱进”的主动适应性行为。史诗受众群体具有明显的群体特征与阶层差异,受众的接受活动是一个
《中国曲学研究》是由河北大学和北方昆曲剧院合办,河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曲学研究中心承办的学术辑刊,刘崇德教授主编,重点刊发传统词曲学研究的相关论文。本书为第六辑,主要栏目有:乐府研究,词曲音乐研究,词学研究,元明清戏曲研究,近现代曲家研究,名家论曲等。这些研究成果对促进中国曲学的学科建设和创作方法,
本书通过系统性发掘、整理中国现代的电影编剧理论资源,把中国现代电影编剧理论的发展史分为以下三个时期:第一时期,从1921年到1931年,以顾肯夫的《<影戏杂志>发刊词》发表为起点;第二时期,从1932年至1937年,以党的电影小组成立为起点;第三时期,从1938年至1949年,以抗战的全面爆发为起点。作者指出,中国现代
本书共分为六章,具体内容包括:清新隽永中的醇厚,新奇幽美中的情趣,从容浩然中的忧国伤时,诙谐婉转中的抑郁不平,白云无尽时的劝慰,冰心在玉壶的深情,情景转换中的家国情怀,奔腾前进中的博爱胸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