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学术研究文集,收录论文约20篇,主要内容为当代有名作家阿来的作品介绍、评价和研究,同时涉及文化人类学研究、民间文学和口传文学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等前沿课题。该书所收论文代表了上述领域的近期新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人类总是按照不同地域,组成一定的社会结构,并创造其文化的。正是由于各民族之间文化个性差异及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平衡现象,文化体系之间相互交流与借鉴才有可能发生。 然而,异质文化之间影响与交流的方向、程度、规模,总是与各民族文化发展的内在需要密切相关。 文化交流史上的某一时期,一国对另一国的文化传统和成就兴趣更大,理解更
本书是教育部特别委托项目20世纪中国文学在域外的传播与影响韩国卷子项目的研究成果。因此本文主要是总结了韩国学者从接受的角度,对韩国文学对中国文学接受情况进行了哪些研究。本书共分为两大部分,*部分为论述部分,主要从整体上对韩国关于对韩国文学对中国古典文学接受情况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并分为古典小说、古典诗歌、古典戏曲和民间文
《励耘学刊》收录了国内外具有原创性的汉语文学论著。全书收录国内外学者对文学史、文化名家、文化现象和文学热点问题的研究成果,以及对新出著作的介绍文章,旨在交流学术信息,展示学术精品,推动我国文学的发展。
这是一部积极响应并践行*新时代文艺思想的文学评论集,是一部有思想、有筋骨、有温度、有担当,并且有锐度、有洞见、有力量的文学评论集。作者从自己从事文学编辑和文学创作的实践出发,紧密结合当下文艺创作实际,既有理论锋芒,又实事求是,激浊扬清,辩证分析,客观周到,文风清新,对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
《中美比较文学学刊》(JournalofSino-AmericanComparative)为中美比较文学界同仁共同创办和编辑,北京语言大学和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为主体合作方,并共同在全中国和全美国范围内选择业内知名学者组成中方和美方两个编委会,分别受理和负责审阅中美学者的来稿。《中美比较文学学刊》集中展示中美比较文学界在
《中国文学欣赏发凡》采撷作者自《中国文学欣赏举隅》出版后直至1962年二十年间撰著的与文学欣赏相关的文章,汇为一编。仍因《举隅》釐为廿六章,没有简单地将这些文章罗列汇编起来,而是将其编排在二十六个题目下,一是使全书整齐划一,更具条理;二是内容上由浅入深,易于收循序渐进之效;三是与《举隅》更易两相参证,比并阅读。 顾名思
北宋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转型,巴蜀地域的特殊性,入蜀文人的政治主体身份,形成入蜀文学书写的独特取向。北宋入蜀文人注重儒家传统政教诗论,以文学引导巴蜀传统民风,文学成为文治话语的承载者,文学通政教、察风俗的政治功能得到明显表现,雅正温丽成为入蜀文学的基本风格。入蜀文学是基于地方文化与国家文化统一的文化权力的建构。作为一种地
本书为陈思和文集之一种。全书分五辑,主要收录了对伤痕文学始作俑者卢新华的评论,还有对一批上海作家的评论,如王安忆、沈善增等人;还有对莫言、王朔等一批当代作家的评论;主张重写文学史,在五四传统的基础上看待中国的作家和作品。作者主张独立的文艺批评和文本细读的研究方法,可谓观点独到、有新见新识,对当代文学评论的发展起到很好的
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通过分析西方符号学的理论困境以及中国符号学研究的弊病,揭示两者如何开展对话;下篇运用符号学方法, 对《庄子》《论语》《韩非子》《公孙龙子》《尹文子》《荀子》等经典进行重新解读,梳理出名实指物指卮言重言寓言意象等名词, 作为中国符号学的核心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