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以严谨的态度,以通俗冷静的笔触描写出了一个思想者的生命轨迹。如纪录片镜头般展现了王小波人生历程中的每一个大事件以及每个事件对他的精神世界的影响,把王小波的人生经历、作品、思想特点清晰地勾勒出来。
王蒙作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他的创作和文学活动,深刻映现着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坎坷历程。作者以自己擅长的文学批评的角度,从王蒙早期的《组织部来的青年人》谈起,以作品为脉,以创作时间为序,将这位怀有很深的“少年布尔什维克”情结的当代作家的创作历程和人生轨迹,一一梳理。从文学的角度,将王蒙的创作特点、创作背景、文学际遇一一展现。
本书将贾平凹的创作接通一个更宽广的中国文学传统,放置在中国新文学的背景及乡土文学历史的视阈中来考察,寻找他与鲁迅、沈从文、孙犁、汪曾祺、郁达夫、朱自清等现代作家的关联。总的来讲,难以说贾平凹是对中国经验呈现得彻底全面的作家,却是以传统的笔法呈现乡村社会丰富的作家。
本书以阿城的具体作品为例,分析其知识结构、文学和美术成绩及居美的经验等,将其连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背景,最终归结为一种“气质”。作者对阿城的基本判断是,他是中国当代的作家,其格局、视野、规模,当代作家鲜有能及者。
文字是线条和平面的,但文学不是,文学是多维的,多面的,立体的;文学研究和文学评论面向的,是作为艺术综合体、共同体的文学,也应该是多元的,丰富的,互相交叉而又构成统一整体的。《作为艺术共同体的文学》便是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青年教师赵飞对这一文学观念所做的探索。犹如多个独立的乐章构成了组曲,多幅独立的绘画构成了组画,这部
《文学地理学(第6辑)》是中国文学地理学会的年会论文之精选,由曾大兴等主编,每年一本,已出五本,是为辑刊。作者均为中、日、韩三国从事文学地理学研究的学者,包括杨义、刘扬忠、朱寿桐、周尚意、王兆鹏、张三夕、邹建军、陶礼天、夏汉宁、高人雄、戴伟华、海村惟一等知名学者。书中设有“文学地理学学科建设”、“文学地理学宏观研究”、
本书选录了该作者的文艺评论、理论研究、读书看报的文艺杂谈和名贤人士的文章,合计133篇。本书分“鉴赏篇”“点赞篇”“管见篇”“探讨篇”四大部分,其中“鉴赏篇”是对文学艺术作品的批评鉴赏;“点赞篇”是对名贤人士的点赞;“管见篇”是对文艺创作状况、文艺思潮及理论批评动态、文艺改革、重要文艺活动和文艺队伍建设等问题发表的见解
陈忠实自青年时代起就酷爱阅读柳青的作品,也一直奉柳青为文学道路上的精神导师。他的创作无论结构还是语言都不难发现柳青的影子。但陈忠实的伟大之处就在于,经过不断的自我“剥离”和艰难的自我反思,努力“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在对中外前辈作家和同时代作家思想资源和艺术经验的积极吸纳中,逐渐实现了自我的蜕变与超出,写出了一部气度恢
本书分上、下两编。上编为作者论,包括士大夫及其表达方式、庶民文学的群体性“作者”两章,考察民国以前的作者在表达方面的基本特点;下编为作品体裁论,包括中国传统的文献构成与文体文类、辞赋、诗、词曲、骈文与古文、说唱、小说、戏剧八章,说明表达成文的各种样式。
本书共收录复旦大学中文系建系以来包括郭绍虞、章培恒、赵景深、刘明今等先生在内的本系教师关于中国文学批评史的代表性论文总计二十一篇,涉及明代文人集团、明代演剧、明代词话、明代小说各方面,书后附有“编后记”总述本书主要内容及编选原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