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项研究集中于“信念的本质”这一中心议题,拟就信念这种心智现象的形而上学、语义学、认识论、规范性、信念与理性行动的关联等具体问题展开探究。尝试梳理休谟信念理论的基本主张,建立起一个进行分析和讨论的理论平台;对二十世纪几种重要的信念理论做批判性讨论,特别是清理几个重要的争论,包括实在论和反实在论之争、柏拉图主义和虚构主义
在奥林匹斯宗教的影响下,诞生了古希腊文明的各种文化形态,史诗、竞技会、抒情诗,雕塑……还有悲剧。希腊的三大悲剧作家创作了具有各自鲜明特色的伟大悲剧,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命运,那所谓“背后的东西”。 本书将引领读者看到,哲学是如何在悲剧的指引下,从那“背后的东西”领悟到必然性与逻各斯,从而走上了“爱智慧”的道路。
本书是一部政治哲学典范之作,由牛津大学基督堂学院的哲学导师迈克尔·贝雷斯福德·福斯特于1935年所作,是其代表作之一。本书主张“哲学思考就是哲学地研究哲学史”,它围绕西方哲学史上的经典名著柏拉图的《理想国》和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严谨地考察了两部作品所代表的政治哲学的延续与差异,提供了一种从法哲学的角度来理解黑格尔甚
本书提供了一段关于福柯生命最后十年、亦即福柯学术研究工作最后十年的详细思想史。1974年至1984年,是福柯生命的最后十年,也是福柯职业生涯中极为迷人的十年,它始于《性史》计划的启动,止于福柯去世,该计划提前结束。 然而在1984年,福柯对《性史》的想法与1974年截然不同。福柯原本计划按主题组织一个六卷本的系列,但在
本书以文集形式收录了伊波利特撰写的关于马克思与黑格尔的九篇文章,这些文章被划为四个部分,分别是“黑格尔的生命与存在概念”、“黑格尔的历史概念”、“马克思主义与哲学”以及“真理与存在间的关系问题”,且每一部分都涵盖了二至三个章节。全书对黑格尔的生命意识、苦恼意识以及存在和意义等概行了讨论,也对《精神现象学》、《
本书为江怡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的成果之一。本书原作者彼得哈克为牛津大学教授,分析哲学研究专家。20世纪分析哲学在世纪之交的剑桥有两方面的来源,摩尔的工作与罗素的工作。虽然在后来表现出来,它并不是由霍布斯到洛克再到密尔的经典英国经验主义传统的现代延续。相反,在摩尔和罗素掀起哲学革命时,英国经验主义传统已行将就木
《康德的目的论系统》以康德的目的论为研究对象,从康德哲学文本中梳理并分析其目的论思想,按照建筑术和系统论的方法,研究康德的自由目的论、实用目的论、自然目的论,最终构建康德的道德目的论,把康德的批判哲学阐释为“人类理性的目的论系统”。从西方目的论发展史上来看,康德的目的论有两个突出的贡献,一是康德把传统的目的论论题从自然
作为一门关于理解和解释的学科,西方诠释学在经历了作为圣经注释学、罗马法解释理论、一般文学批评理论以及人文科学普遍方法论诸形态后,最终于20世纪60年代在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那里发展为哲学诠释学。哲学诠释学最鲜明的特征,就是它所强调的理解与解释的与时俱进的品格、实践品格和创造品格,这是一种与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元化的当今时代
本书分为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和迅速恢复国民经济时期、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贯彻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和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和“文化大革命”内乱和对“文化大革命”错误的抗争时期等四部分,记述了峄城党组织领导峄城人民进行伟大革命实践的光辉历程。
本书以黑格尔承认理论为逻辑隐线,以自由和承认为价值归旨讨论了黑格尔公民教育思想体系。首先,比较全面地介绍和分析了黑格尔承认理论的产生、体系和内容,梳理了黑格尔公民教育的教育起点、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原则、教育路径和教育方法,论述了黑格尔公民教育思想自由伦理教育自由的承认逻辑,总结了马克思对黑格尔公民教育思想的批判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