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史学》收录15篇论文,涉及中外交流如《从考古发现看六朝与百济的海上交流路线》《从唐诗看唐朝与南诏的关系》《朝鲜半岛入唐移民地域分布的再认识》,史籍考订如《清代粤海关外洋船牌文本考订》《新加坡汉籍<越南游记>考论》,军事制度史如《论宋仁宗朝对夏战争的军事决策及西北边防的战略转向》《德国影响下的晚清军事变革》《从征战
本书的研究尝试基于科学理论的基本原则,从整体概括性、逻辑一致性、简单性和预测性的角度着眼,研究《史记》中的指称事件时间连接成分的语篇功能。《史记》中的指称事件时间连接成分不仅具有多种语篇衔接功能,而且在叙述者的语篇建构和接受者的语篇识解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本书解析了其在具体语境中体现出的语篇衔接功能,探讨了这些指称事件时
本书从文化自信角度对高校传统文化教育路行研究,提出转变教育观念、制定规范、搭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网、构建传统文化教育新模式,校传统文化教育实效性。在内容上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对于学生养成传统美德、树立文化自信、感受文化魅力、掌握文化精粹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本书详细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既有物质形态的有形文化遗产,如文物、典籍等,也有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口头传说、传统艺术、民俗活动、节庆礼仪、民间工艺等。这是一部面向高校大学生的通识教育读本,旨在较为系统地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精神,揭示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连续性、思想的深刻性、形态的
《中华上下五千年》是一本适合课外阅读的中国历史故事书。它讲历史,系统地介绍了中国从远古时代直至新中国成立的历史变迁,包括各个朝代、政权的兴衰和更替过程,有的故事直接以成语为题,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记住相关历史事件。它讲文学,通过一个个短小精悍的故事,对中国文学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名家名作及其创作背景做简单的介绍和说明。它讲
《中国:从春秋到盛唐》是一部全新视角的中国历史纸上纪录片,以纪录片《中国》第一季的内容为基础,以思想和制度发展为主线,分为12个精彩故事,从春秋战国的思想维度,到秦汉大一统国家制度建立并完善,再到魏晋南北朝的大融合,催生出隋唐盛世的视角,配以数百幅精美插图,再现了中国历史的动人细节,勾勒出中华文明磅礴大气的发展脉络。书
本书稿作为2018年版《汉字里的中国》的蕞新增订版,大体内容文字并未改动。原版有三大板块,四个部分:汉字篇、词语篇(上)、词语篇(下)、熟语篇。本次增订,作者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一章:称谓篇,同时又补充了初版没有的文章和遗漏的文字,并对初版作了一些润色改善。书稿收录的文章都曾在《咬文嚼字》等刊物上发表过,内容相对成熟,
《中国通史简编》是史学大师范文澜先生的经典之作。全书从原始社会写起,一直写到鸦片战争,重在阐述中国历代政治、军事兴亡的根源,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生活状况、文化与艺术生活。本书在写法上采用夹叙夹议的方式,文字简洁生动,论述深入浅出,开创了中国新的通史的著述模式,是一部地位极高、极其重要的中国通史著作。
《资治通鉴》一书,是宋代司马光和他的助手刘恕、刘攽、范祖禹等人历时19年完成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记载了从公元前403年到公元959年,一共16朝1362年的历史。这部书问世以后,当时的皇帝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明白“治身、治家、治国”的道理,因此赐名为《资治通鉴》
本书在全面梳理《史记》文学资料和研究历史的基础上,以《史记》为什么能“越界”成为文学经典为问题,系统勾勒《史记》文学经典化历程,展现从汉代至当代不同时期、不同读者对《史记》文学的阐释和接受情况,并且探讨经典化背后的政治、文化等原因。通过对两千多年来中外《史记》文学阐释史、审美效果史、经典影响史的综合研究,进一步认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