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本体论、创作论、文体论、修辞论、风格论、鉴赏论等六大门类共精选30个核心关键词,依次在五个层面作话语阐释:一是语义界定、中西比较,二是语根追溯、古今演绎,三是语境还原、经典诠释,四是语用呈现、批评实践,五是敷理举统、意义揭示。为了举一反三,学以致用,本书对核心关键词的诠释,前有话题导入,后有问题思考。
本书主要对19世纪末至20世中期现代中国文论话语进行了多面的描述,将纷繁复杂的现代中国文论抽绎为若干相互联系的多元话语系统现代、西学、维新与传统,细致考辨了这一多元话语系统在现代中国文论发展中所起到的正负面效应,勾勒了现代中国文论出现、演进、蜕变的多元动因和线索,还原现代文论知识生产的复杂性、丰富性、多元性特征。作者坚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重写文学史讨论的逐渐深入,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经历了确立与解构的反复。在不断的解构与颠覆中,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写作呈现出多元性。从现在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格局思路看来,对文学外部关系的研究已经开始引起重视,并且逐渐有转向文化研究的趋势。
《飞翔与行走:陈宗俊文学评论集》是作者近年来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部分论文结集。作者以较宏阔的视野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的一些热点问题做了一次全景式的扫描,尤其是对“十七年”诗歌、现当代名家名篇、“文学皖军”以及“70后”作家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全书观点突出,学理清晰,个性鲜明,体现了一位“70后”批评家的学术理
本刊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主办集刊,每年2期,每期20-24篇文章,已出25期。此为首次拿到我社出版。本刊刊发国内外具有原创性的汉语言文学论著。研究领域包括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文艺学、中国古典文献学、比较文学、民俗学等。本刊关注学术前沿的精品成果,注重有价值的原创性理论或原始性资料,承载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品格。
《吴敬梓的情怀与哲思》是武汉大学教授陈文新在对清代著名文学家吴敬梓及其作品进行研究后创作的文化随笔。全书共分为十章,分别从吴敬梓的生平、小说、文论、交游、儒生情怀及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深刻而细致的阐释,展现了吴敬梓曲折的人生经历以及贯穿他一生的儒生情怀,更将清朝科举制度下读书人的千种情态尽入纸间,为后世学人了解清朝
《翻译与影响:<**>与中国现代文学》是汉学家马立安·高利克多年来研究《**》对中国现代文学影响的论文集。《翻译与影响:<**>与中国现代文学》立足于比较文学,主要就《**》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进行研究。全书共收录23篇文章,其中正文20篇,1篇序言,1篇自序,1篇附录。正文又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与现代中国、《
从晚清到五四,一般被视做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期,在这一过程当中,日本成为了激活中国作家生存感受、传输异域文化的中介。从黄遵宪、梁启超到创造社的几代中国作家通 过留日体验完成了对创作主体的自我激活,在一个全新的意义上反观自己的世界,表达前所未有的新鲜感悟,这有效地推动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
书分三辑,一是中国文章,关乎文章的写法以及读法,亦是心法。二是灼灼其华,关乎诗歌,名字取自诗经,而内容又不囿于此,甚至涉及杜甫的内容要更厚些。三是格义致知,更为远阔交融,主要是对于佛家的理解,儒与佛与新思想的相遇,等。
知青文学研究的新视野在哪里?本书跳出革命、政治、阶级等视角,全面梳理知青作家的城乡经验,立足于对知青作家私人经验与社会历史、地理空间的驳杂关系的考辨,沿着空间迁徙城乡经验文学书写的思考路向,探寻社会文化审美的研究路径,从文化诗学和审美诗学两方面激活知青文学的潜在价值。通过绘制知青文学的时间空间研究谱系,破解了既往知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