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为善治、祈愿、沁润、共济、薪传、坚守、蝶变、偕行、奔赴、提升共10章,前有引言,后有结语,约14万字。全书聚焦社区组织及工作人员,以基层治理、民生关怀、文化建设、市容整治、公共安全、志愿服务、文明实践等方面的典型事迹为题材,通过一个个发生在日常工作中感人至深的场景,讲述这些“大家小官”坚守社区一线,让居民有更多、
本书收录清末收藏家崇恩、吴荣光、孙毓汶、翁同龢、邹松年等八人的手札共160页左右。手札内容为各自在收藏方面的趣闻,亦有与家中子女日常生活的往来信札。书稿附有一篇作为题解导读的序言文字,便于读者欣赏、理解和学习。古人的手札,尤其在书法方面以质朴和率意性给人以新奇的美感和逸笔草草的魅力,结合同道友朋论艺,亲情感悟等内容,古
本书是湖南省作协原党组书记、湖南省文联原主席、中国作协原副主席谭谈的一部纪实散文集,内容是关于作者在年近八十之际,行走在祖国大地上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足迹遍布生养的故乡、寓居的云贵、战贫的乡村、繁华的都市,文中所写之人、所道之事、所说之地都是真实的,作者信手拈来信笔写去,繁简随意,长短随心,文字鲜活,情感真挚,是对当今
本书收选了一些优秀的小品文。记述了明朝末年南京十里秦淮南岸的长板桥一带旧院的情况及有关各方面的见闻。记风俗,记轶事,记过往岁月中的金沙银屑。旧院的长板桥附近,“一带妆楼临水盖,家家分影照婵娟”。尽管当时明帝国风雨飘摇,二百余年的大业接近了尾声,但大厦将倾却无碍南都的声色犬马、畸形繁华也于此时达到鼎盛。《板桥杂记》沉痛的
本书共收录了74篇散文,是作者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朝文微信公众号里连载的微信散文中筛选的,可读性较强,其内容充满正能量、题材非常丰富,包括对人生的感悟、对大自然的赞美,对事业的追求、对家人的思念等等。作者以散文随笔的形式,对工作和生活中的琐碎经历进行其特有思维模式的分析、组合,刻画其积极向上、锐意前行的生活态度,有一定的
本书是一部散文集,记录了作者安卡近年来的日常观察、生活思考、旅行见闻、阅读心得等。全书分三个小辑,第一辑为“草木心”,遇见万物,感知万物,捡拾身边的自然风物和四季流转;第二辑为“小城寄”,回溯乡情,刻录时光,追忆过往,关于家,也关于城,折射出暖暖的人情;第三辑为“素尘欢”,记录对远方的向往和文学的沉思,向内探索灵魂居所
本书为“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基金社会科学普及专项‘重点项目’”、“呼和浩特文史资料第二十三辑”。书中以内蒙古自治区境内的黄河“几字湾”和长城为主要内容,以写真和写实为特点,集历史故事性、文化旅游导引性为一体。书稿包括“万里长城七次拥抱黄河”“长城自古奔黄河”“长城围着黄河转”“黄河变绿迎长城”等内容,图文并茂,介绍了与
青山秀水滋养黄岩的民俗风情,湖光山色蕴藏非凡的四时风物。黄岩,个性十足的山水城市,西部山川秀美,原始而清丽;中、东部温黄平原水网密布,河流纵横,有江南小桥流水的温柔。这里有令人向往的慢生活气质,也有抒写不尽的文化乡愁。十位作家深入黄岩,行游山水,流连乡野,品味美好风物,书写深厚人文,积下十万文字,收录此书。全书以散文的
范曾,江苏南通人,字十翼,是中国人物画画家、书法家。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研究员,南开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中国文化书院导师。山东大学艺术学院名誉院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多元文化特别顾问。本书为范曾先生对联作品集。共收录对联338幅。共分为5大类,分别为诗以言志、咏怀先贤、往来胜
该书内容是以日志体形式叙述作者从春分时节到五连为期半年的学习与工作,秋分来临时,完成了五连的驻扎。粗略记录了五连的自然风貌、生产生活和生活中人民的所思、所想、所为的一些细枝末节。五连是六十年代中期团场的一个发轫原点,是萌芽。他当时的角色不单是一个连队,还是北屯二场的指挥部,这里曾经是北屯二场的权力中枢。时间过去了半个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