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语研究论丛》(第八辑)由12-15篇主题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建构研究的论文组成,从语言学、传媒学以及话语分析的视角,探讨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建构的语言学和传播学方法。这些文章由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重要会员撰写,他们同时也是我国高等院校硕博研究生导师,在话语研究领域发表过高被引论文。田海龙,南开大学毕业,教授;曾任天津商业
2012年,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赛克勒考古艺术博物馆入藏了一批来自新疆和田地区的非汉语类文书。经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与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新疆博物馆联合立项,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资助,项目名称“新疆丝路南道所遗存非汉语文书释读与研究”。《北京大学赛克勒博物馆藏梵文文书》是“新疆丝路南道所遗存非汉语文书释读与研究”项目
词汇是语言的基础,词汇习得有助于语言习得。该书对二语词汇习得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梳理与评介,以帮助读者厘清本领域的研究进展和未来走向;同时为教师的课堂词汇教学与活动设计,以及学生课堂内外的词汇学习提供参考。全书共七章。第一章概述与词有关的术语;第二章梳理词汇习得的相关理论;第三至七章为实证研究,分别从词汇知识习得,课堂环
《语言政策评估与〈欧洲区域或小族语言宪章〉》以社会中的语言为研究对象,围绕《欧洲区域或小族语言宪章》这一法律文件展开讨论。该书解释了《宪章》的来龙去脉、设计思路和执行路线,借用经济学和公共政策等领域概念工具和分析视角,探讨如何在不同学科之间架设桥梁,实施更有效的政策措施,以保护和促进语言的多样性。本书共分为四个部分,十
互动一直是二语习得研究领域的重要论题,互动不仅为中介语的使用提供有意义的语言环境,也是中介语体系发展和完善的源泉。《二语学习同伴互动研究/外语学科核心话题前沿研究文库·应用语言学核心话题系列丛书》系统梳理了同伴互动研究的发展脉络与理论、研究方法和重要成果,并对未来趋势进行了展望。《二语学习同伴互动研究/外语学科核心话题
生成词库理论已逐渐发展为一种主流且颇具影响力的语义学理论。从理论思考到实践应用,本书多维度地展示了该理论的研究进展。全书共九章。第一章阐明语义解释过程中的两种主要路径以及由此生发的词义和句义互动的几种解释理论。第二章探讨句法语义研究中“动词中心”思想的不足以及引入名词视角的必要性。第三至五章依次论述生成词库理论的创立背
全书共十一章。第一章概述本领域的研究对象,梳理其发展脉络;第二章介绍隐喻、转喻的本质、特征和类型;第三至六章在“词汇-语法连续统”的视角下对隐喻、转喻现象进行讨论;第七章阐述隐喻与转喻的识别和标注方法;第八章讨论不同维度的隐喻与转喻变异研究;第九、十章聚焦非语言层面的隐喻和转喻现象特征及研究;第十一章归纳了隐喻、转喻研
语料库语言学作为一门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新兴学科,正日益成为重要的语言研究系统方法论。其研究成果不但给外语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原料,也逐渐引起外语教学思想的一些转变。本书作为学术著作,全书分为六章,内容涵盖中外学术语篇的词汇语法特征对比、语步结构对比,以及实现语步的词汇语法特征对比,揭示非本族语学者的英语写作不同意本族学
《话语视角下的批评词典学研究--理论方法与实践》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词典学研究范式,将词典作为一种社会和话语现象进行研究,深入探讨了社会语境与词典话语之间的相互建构关系以及词典话语意义的协商建构,创造性地提出“词典编纂是一种语境重构、意识形态渗入的过程”。
本书从写作教师自我发现入手,分四个部分阐明如何启迪学生通过写作发现自我: 1.根据本学科的独特性,充分发挥写作教师的个人意会作为。 2.本书提出教师应向内挖掘与本学科相关的生活经验,向外了解学生生活经验,在教学中架起通往学生心灵的桥梁,调动学生写作内驱力。 3.构建自成系统的写作系列命题。 4.运用皮亚杰“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