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立足民族性、地域性与世界性,将全球化语境和中华美学精神结合起来、从创作资源和审美境界的形成路径等多个维度对江华瑶族作家群进行阐发,聚焦文化认同与生命寻根的宏大主题,探讨中国民族文学的生存境遇与艺术特征、总结湖南民族文学的书写亮点,寻找民族文学的精神原点与命运共同体,发掘江华瑶族作家与汉文化之共生共融的关系,对中国民
本书以中国经验与湘军文学的赓续与发展为主线,通过时光的盛宴、文学的激情、苦难的诗意、成长的伤痛、正义的高地、诗歌的风度、盛开的诗情和学理的价值等八个维度,深入分析了新时期以来湖南文学创作群体无论是个人言说抑或是集体记忆所表现出来的思想风貌和审美特质,全方位探讨了文学湘军在全球化语境下书写中国经验与中国价值所凸显出来的精
本书立足全球化语境和传统文化、特别是湖湘文化的双重视域,以深度对话的形式,生动呈现了与唐浩明、王跃文、阎真、何立伟、何顿、彭学明和姜贻斌等人的观点交锋与思想对撞,探讨文学创作对于地域文化的现代性认知,对文学湘军的文本特色与精神气质、文化守望与历史担当、生活特质与政治消解、现实格斗与理想悬浮、诗学情怀与文化追问、理想坚守
本书站在“阎真小说”文本自身的意义原点,运用中国诗学、传播学和接受美学等学术方法,围绕中华美学的诗性表达、社会思潮对诗性的遮蔽、文学的悖论与创新、女性救赎的启蒙价值、知识分子的心灵叙事、审痛之后的悲苦与超越、文本建构与意义喧哗、文化价值中的辩证法以及文学增殖的受众元素等进行深入细致的学理分析和文本解读,从中发现:文学不
本书设有现象研究、群体研究、个案研究三个板块,内容包括:“西部现象”及其人文话语批判、西部民族文学的审美特性及其文化渊源、西部少数民族文学中的文化意识等。
本书分为生平与创作自述、研究资料两部分,收录了《阿来小传》《穿行于异质文化之间》《阿来小说接收向度研究的现状、问题与思考》《阿来汉语写作的文化意义及其启示》等文章。
《诗性风月之光华:传统中国语境中的情爱精神研究》综论传统中国社会两性情爱关系之现状,研究传统中国人情爱生活的理想追求与现实现状之反差,讨论传统中国人诗意化、审美化的人生态度,探讨华夏民族文化心理中的诗性精神。传统中国人的诗性精神,在其情爱生活中得到充分的体现。研究华夏族人的文化心理和诗性精神在其情爱生活中的具体呈现,是
本书为作者的*部文学评论集。收录了作者关于铁凝、莫言、何建明、贾平凹、陈忠实、雷涛等文学大家和文学前辈,还有对文学报刊主编、文朋诗友以及亲人的创作评论。作者用印象随笔的笔法,对人物的评论比较亲切和真实,文字富有诗意和热情。
北师大文艺学中心研究丛书系列之一,该丛书是童庆炳先生督促下组织,旨在整体展示北师大文艺学研究的优势学科面貌。 本书的核心思路是从新时期古代文论研究方式的转换看古代文论文本的特殊性。本书首先对新时期以来中外学界对中国古代文论相关文本的研究方法、转变历程及其相互影响做了详细的梳理。结合与古代文论言说与接受的时代背景之比较,
《文心雕龙审美心理学》对《文心雕龙》审美心理学领域进行的初步探索,并根据中国古代审美心理学的一般理论来解释和分析《文心雕龙》中的审美学思想。作者就审美主体心理智能结构、审美主体修养、审美创作体验、审美接受等相关问题展开了论述。同时探讨了中国古代审美心理学思想极为重视审美主体的心理智能结构的建构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