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东方大国,德国是欧洲强国,虽然两国远隔千山万水,但两个民族最早的交往可追溯到元代。明清时期,越来越多的德国传教士踏上了中国的土地,在进行思想文化交流的同时,两国间也开始了贸易往来。但这种平等友好的贸易关系很快就被鸦片战争的炮火所打断,德国追随着英、法等侵略国家的脚步开始了对中国的疯狂掠夺与侵略,从逼迫清政府签订《
《SIPRI年鉴2010》是由国际知名的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编辑出版,由中国军控与裁军协会组织相关会员单位的专业人士翻译成中文。此年鉴客观阐述每年发生的重大国际事件、各地区武装冲突形势发展及其解决进程、联合国和相关地区组织采取的维和行动,以及具有重要影响的国家组织和军事集团的安全政策和军事策略的变化情况。此年鉴以其
《乒乓外交的回忆:纪念第三十一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四十周年》汇集了熊向晖、庄则栋等24位曾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参与或见证过那段历史的亲历者撰写的回忆文章。书中除了记述以往人们熟知的历史片段外,还披露了大量中国派团赴日参加第31届世乒赛和邀请美国乒乓球代表团访华决策过程中的历史细节。作为当年中国乒乓代表团的工作人员之一的唐家璇
本书分为八章,内容包括:大西洋联盟的起源、20世纪50年代的美欧关系、大西洋联盟出现裂痕、美欧关系的复杂调整、国际体系变动对美欧关系的影响、冷战后美欧关系的初步调节等。
《2010·国际安全》既是对2010年全年国际安全形势的纵向梳理,也是对其进行的一个横向全面评估,我们继续坚持既定的“以事实为基础,以客观为标准”的撰写原则,力求反映2010年国际安全的真实面貌并揭示表象背后的实质,以期能为关心国际安全问题的各类读者提供参考,最终能为维护中国国家安
2011年是上海社会科学院欧亚研究所成立30周年。在过去的30年中,研究所以前苏联东欧研究、犹太研究。国际恐怖主义研究、上海合作组织研究、能源问题研究等为鲜明特色,在国内学术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辑主要是该研究所在上述领域长期研究成果的结晶。学者们围绕“后冷战时代欧亚国际关系的演进”这一主题,分别从欧亚地缘格局、上合组
《美国对华公共外交战略》以二战以来的美国对华公共外交战略为研究对象,围绕美国对华公共外交实际运作中目标与效果之间的错位与调适这一核心线索展开深层次的探析。在梳理公共外交丰富内涵的基础上,紧扣美国对华公共外交战略的历史脉络,将“美国之音”对华广播与中美富布赖特项目作为美国对华公共外交实践中最具代表
当今世界处于大发展变革调整之中,国际关系的重心正在从硬战时代步入软战时代。在这国际关系转型过程中,中国崛起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让全世界接受中国崛起的历史事实,打消各种“中国威胁论”的挑战,进一步形成有利于我国长期和平发展的国际舆论环境,日益成为中国外交日程中的重要课题。本书作者认为:公共外交是实现中美关系软着聐的
2010年中美关系跌宕起伏,发生了深刻、活跃而重大的表化在多领域、多层次上的竞争与合作交替深化的态势,引发了两国对新一轮发展和战略主动权的愈演愈烈的竞争。本书是清华大学中美关系研究中心全体科研人员的集体成果。全书分为四个部分,围绕两国政治与战略走向、经济冲突与合作、军事安全关系以及台湾问题进行了全景式的观察与较为深入的
《公共外交与跨文化交流》基于作者丰富公共外交活动的个人经历,凝练了作者对公共外交和跨文化交流的感悟。书中既不乏理论的深度,又有着生动的案例与实践。书中揭秘了国内外众多外交事件所不为人知的背后故事,为人们更好地理解事件开阔了视野。同时该书对TWITTER以及维基解密等最新的网络外交中的传播工具和事件都广为涉猎,具有极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