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为三编。上编考论魏晋文化研究中尚未引起特别关注的方面,勾画出从英雄崇拜到追寻审美文化生活方式的演进特征;中编专论曹植、嵇康、阮籍、陆机等魏晋文化与文学的代表作家;下编着重论述与魏晋文化联系紧密的文学创作现象。
本书讲述了中国古代的文学观念,文学发展与民间文学的滋养,正统文学与通俗文学的消长,文学理论对文学的巨大推动作用,南北朝诗歌理论与唐诗的繁荣,古代文人的人品与文学,中国古代文学经典阅读,古代文学与审美能力的培养,古代文学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传承等内容。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理应肩负起阐释和推广的重任,要在讲授作品审美的同
本书大量借鉴了历史学、社会学的研究成果,通过中国社会固有的“绅士”这一概念以全新的视角考察了现代文学中的绅士形象谱系,并探究了传统绅士阶层及其思想文化对现代作家精神世界的影响。本书通过大量的史料梳理,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了现代文学所书写的清季民国时期的社会历史情境,并以文史互证的研究方法对许多现代文学作品做出了全新的解读和
本书全面系统地对英语世界的巴金研究进行了详细的阐释与比较分析,梳理出英语世界巴金研究史的基本发展脉络,以期让中国学者更多的了解英语世界巴金译介和研究的状况,借鉴英语世界学者的“他者的眼光”,给中国的巴金研究提供有益的启示,架起东西方文学研究与文化交流沟通的桥梁。此外,本书还对国内巴金研究与英语世界巴金研究进行对比与比较
本书是一部研究民国时期(1920-1949)的中学生与以鲁迅为代表的中国新文学的关系的专著,全面考察、梳理了中国新文学走进中学教育、被中学生们广泛阅读并被他们喜爱、模仿试作和创造性地转化的情况。全书共三编,具体分为八章,先从民国时期的文学思想、教育观念及其时代演变,中学体制、课程设置和课程标准,以及教科书编审和使用体制
本书分为神话思维与历史思维、三才思维与三代文明、上古歌谣与智慧化石、礼义文化与民俗属性、典籍误读与传承误区、楚汉文化与跨界传承六章,具体内容包括:女娲“造人”与盘古“造人”;在水一方:诗经·蒹葭;史传典籍中的文化符号;诸子精神的定向误读;楚汉文化的交融等。
本书将古代的《文心雕龙》与现当代的鲁迅、周作人、茅盾和朱光潜四位文学家的作品进行比较与互释,探讨了如何激发和转化古代文论中有生命力的部分,成为当代文学批评建构的传统资源,分析了建设中国特色文学理论与批评的正确道路。
本书从在册的400多名湖南网络作协会员中,根据网络创作成就、文学影响力、持续创作时限、网络创作收入等条件,遴选出60位代表性网络作家,并从“作家档案”“主要作品”“代表作评介”三方面予以介绍,以展示湖南网络作家的整体实力与风采。
本书分成4个部分,内容包括:女性创作的性别意识;男性创作的性别意识;现代知识分子立场;女性文学理论建设及研究现状分析。
本书紧密围绕《文艺月刊》深入探究文学与时代之互动,详细展示文艺界关于“九一八”、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敌后游击战等抗战时期重要事件、现象的言说,在此基础上,运用比较、细读等方法,分析作品对历史细节的刻画,揭示战争对作家的影响,弘扬仁人志土的爱国情怀。以《文艺月刊》为线索,论著对西康、绥远的战时文艺亦进行了发掘、整理,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