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术辑刊由河南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编辑,《人文》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坚持社会效益第一。《人文》以人文关怀为中心,突出学术原创性与新知传播,注重实证研究,鼓励综合创新,力图融通各学科,探讨各种学术思想和历史文化问题,展示中国思想学术界新成果。《人文》力争为学术界提供一个优质学术成果发表平台。文章以学术文章(论文)为主
《唐代文学研究》是国家一级学会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刊,由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与西北大学文学院共同主办。本刊主要刊发关于唐代文学研究的学术论文,内容涵盖唐代文学创作与作家研究(除总体综合研究外,包括对诗、词、赋、散文、骈文、小说、俗文学等各体文学及其作家的研究)、唐代文学文献与史料研究、唐代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研究、唐代文学与其
中国当今普通高校的本科教育的学科划分为13大门类:在教育部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2011年新颁布新学科目录中,“中国语言文学”是所谓的一级学科,下设文艺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等八个二级学科。显然,中国现当代文学属于二级学科
李梦阳是明代著名作家、诗人、文学理论家,是明代重要文学流派“前七子”领袖。虽然学界有关李梦阳的研究取得了许多成果,但认真梳理考察这些论著,可以发现大多集中于其文学理论与思想的研究,但对于《空同集》结集及版本流传、李梦阳具体诗文作品及其创作的研究,则成果甚
在中国文学发展的百年历程中,歌谣运动是一个十分特殊的个案。首先,它是知识分子“到民间去”的颠覆传统、构建新兴文化的创举;同时,还代表着他们平民文艺的审美趣味转向和建立“民族的诗”的新文学理想;此外,歌谣运动又是他们抵御西方大潮冲击、坚守文化身份的立场表现
本书以文学批评为研究对象,以批评机制作为研究视角,聚焦批评在当代转型发展中的原动力、内驱力、外推力、综合力之动力机制的功能作用研究,既着眼于批评机制本体论研究,夯实其认识论、实践论、价值论的理论基础,又立足于批评与创作关系的文学动力学研究,阐发批评经验、文学制度、评价体系及机制、价值观及价值源、批评伦理与批评自律、批评
20世纪中国作家以审美“他者化”视角,关注、介入并论述了传统书画、民间美术、西方绘画等不同美术类型,呈现出独特的人文精神与审美面向。本书在大文化、大艺术坐标中,宏观考察了20世纪中国作家介入美术的不同行为,对不同形式、不同角度的美术论述进行多元解读,梳理了现当代作家美术思想与文学观念、文学文本的复杂关联,剖析了作家美术
当代中国的现代文学研究,内容丰富,成果斐然。从五十年代的学科初创,到八、九十年代的重建、调整,学科发展道路曲折复杂而又始终充满了活力。本书在简要勾勒学科发展概貌,分析不同时期现代文学研究基本旨趣、基本特点的基础上,分专题介绍、评析了六十余年来现代文学研究在文学思潮与社团流派研究、重要作家作品研究、文体研究等领域所取得的
章培恒先生的《明代文学与哲学(二之下)》是其上课讲演稿;陈建华教授《戊戌变法与世界革命风云》,对康有为在戊戌变法前后的思想进行了详细的考察;邵毅平教授的《明清使臣视野中的琉日关系》,详细还原了日本逐步侵略琉球王国的历史;郑利华教授的《明人文集丛编前言》,介绍了正在编纂的大型文献整理丛书《明代文集丛编》的大致情况。其余各
作者将佛教与中国文学的研究集中起来,从学术高度客观考察和分析这个结合阶段的特点。书中对卷帙浩繁的佛教文献进行梳理、征引;对南朝佛教的发展、佛教思想的衍变,对南朝重要的文人和重要的文学事实同佛教的关系,作了相当全面的分析和研究。这有助于读者全面了解南朝这一时期的历史文化和佛教对文学多层面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