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系列为集赏析、练习、收藏功能为一体的书法类图书,是由我社与中国国家博物馆共同推出。中国国家博物馆作为我国最高的博物馆机构,馆藏大量的书法精品、孤品。本系列特将这些国宝级的法帖经过专业的采集、整理、编排,以馆藏的稀有的书法拓片或墨迹等文物为主,汇集成册,让广大书法爱好者得以与这些珍藏近距离接触。此外,本丛书还邀请专家针
本书为集赏析、练习、收藏功能为一体的书法类图书。中国国家博物馆作为我国最高的博物馆机构,馆藏大量的书法精品、孤品。本系列特将这些国宝级的法帖经过专业的采集、整理、编排,以馆藏的稀有的书法拓片或墨迹等文物为主,汇集成册,让广大书法爱好者得以与这些珍藏近距离接触。本册以国博藏《大方广佛华严经》(隋写本)为内容。采用基本原大
朱佳妮,博士,副教授,现任职于上海师范大学休闲与旅游学院。 《跨文化视角下中国书法文化传播效果研究》是一本以如何加强中国书法文化传播效果为研究起点,以跨文化传播为研究背景,以在华外国人为研究视角,分为三个层次的效果模型展开研究,最终聚焦于中国书法文化传播存在的影响因素,并探讨可能存在的作用机制,来增强文化传播效果的图
近代以来,碑帖影印本一直被视为人们学习书法的津梁。我国的碑帖影印业肇始自晚清,当时,西方先进的石印、珂罗版等影印技术陆续传入我国,在上海、北京等地,出现了艺苑真赏社、有正书局等一批较具代表性的碑帖复印机构,先后出版了大量价廉物美的碑帖印本,为广大书法爱好者提供了临摹的最佳范本,成为近代书法传播史上一次划时代的变革。近代
本书是一本以运河城市无锡(梁溪)的组景为主题的篆刻集,旨在挖掘、保护、传承、利用大运河传统文化资源。本书撷取东林书院、寄畅园20景、愚公谷60景、锡山8景、清公花园24景、佚园10景以及代大运河保护规划再现的历史景观,计8组150余方印。本书还将以手绘运河长卷的形式,邀请了京杭大运河沿线20多个城市的印人,共同创作沿线
本书通常以唐兰的《石鼓文年代考》所载“刻立在秦献公时期(公元前三八四至公元前三六二)”为准。其内容为记述秦王游猎之事,也称“猎碣”。因被弃于陈仓田野,也称“陈仓十碣”。唐代初期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凤翔三时原。石鼓共十枚,分别刻有四言诗一首,共十首。原石现藏故宫博物院石鼓馆。石鼓文是由大篆向小篆衍变而又尚未定型的过渡性字体
本书收录王羲之《乐毅论》全本、《黄庭经》残本、传王羲之书《孝女曹娥碑》、《兰亭序》定武本、《乐毅论》海字本、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柳公权跋本、虞世南、褚遂良等小楷共八种。楷书肇始于没末,发扬于魏晋,鼎盛于唐朝,至今已逾一千八百年。其初以小字为多,后人称之为小楷。
本书全称“魏鲁郡太守张府君清颂之碑”,立于北魏正光三年(五二二)。是为北魏碑刻中最著名者,为精严雅正书风的代表,被誉为“隶楷之极则”(康有为语),“开欧虞之门户”(赵崛语),对后世书法的发展影响甚大,备受推崇。
本书是刊刻于秦代的一方摩崖石刻,又称“峄山石刻”“峄山碑”“峄山铭”“绎山刻石”“绎山石刻”“绎山碑”“绎山铭”等,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刻于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后半部分刻于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传为李斯所书,属小篆书法作品,与《泰山刻石》《琅琊刻石》《会稽刻石》合称“秦四山刻石”。
本书为米芾书龙井山方圆庵记,以供广大书法爱好者阅读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