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年鉴(2023)是兼具学校工作公报以及编年史料的工具书为学校各项事业发展提供基础资料,为领导决策和教育规划提供可靠依据,为校内外各方面人士了解、研究学校事业提供权威信息,为全校师生员工服务。本年鉴全面收录反映了2019年度内(1月1日—12月31日)学校各方面工作情况的资料,包括学校改革、建设和发展中的重要
本书介绍矿物与生命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的多学科交叉内容的书籍,涵盖了从生命起源到生命健康的各个方面,展示了矿物在生命的形成、发展、功能、应用、环境和健康中的重要作用和影响。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丰富的案例和图片,向读者展示了矿物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前沿问题和价值。分为八个章节,包括绪论、矿物与生命起源、矿物的
面对前所未有的全球变暖威胁,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的全球变化和地球系统科学思想将第四纪古气候学置于全新的范式框架。本书(第三版)在此背景下,对第四纪气候变化记录进行了全方位综括,内容系统完备,阐释详实,行文逻辑严整,起转畅达,同类著作中难觅其俦。全书在系统论述古气候记录重建、气候系统与驱动机制和定年技术的基础上,详尽阐
DK珍奇博物馆系列轻盈上市。它们诞生于熔岩与寒冰,经历漫长的岁月沉淀,以炫丽的色彩、神奇的形状惊艳世人,人类也因此得以窥见地球的历史演变。本书将矿物与岩石的细节不断放大,从长着多彩年轮的玛瑙到发出幽幽磷光的方解石,从大陆地壳的重要角色花岗岩到逃离地球的太空宝石玻璃陨星,你会发现繁星不只天上有,每一粒沙子都是微缩的宇宙。
本书梳理了我国深地科学的发展历程,揭示了深地研究的多尺度特色和强系统性,明确了深地科学在现代地球科学和地球系统科学中的核心地位,分析了该领域的两大发展趋势(一是新技术和新方法在创新发现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二是从不同学科相对孤立的探索研究向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转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深地科学前沿的十大科学问题和一个能引领深地
本书是隋旺华教授教育教学研究成果,全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的“面向21世纪的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类专业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教学项目的研究论述;第二部分是作者在不同时期发表的有关矿业地质工程教育教学研究的论文;第三部分是矿业地质工程专业的课程与实践教学的改革与探讨。全书涉及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本书围绕硼铁精矿的合理利用,基于选择性还原-熔分-熔分渣提硼的基本原理,提出了转底炉直接还原综合利用硼铁精矿的新工艺,以充分利用我国低品位硼铁矿资源,保障我国硼产品的战略供给,书中系统介绍了作者团队围绕该工艺进行的相关基础研究,可为硼铁矿及其它复合铁矿资源的利用提供参考。
本书从孔隙流体与岩石之间的物理-化学作用机制、孔隙流体对脆性岩石声学参数的影响、孔隙流体对脆性岩石裂纹扩展的影响、考虑孔隙水压力作用的脆性岩石细观损伤模型的建立、单裂隙的水力传导性能、多裂隙岩体的水力传导特性六个方面,系统阐述了水化学作用下岩石可能的裂纹扩展机制及其对岩石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裂纹
本书从地下工程中节理化岩体硐室围岩稳定性及其控制这一关键科学问题出发,基于物理模拟试验方法,结合声发射监测、数字图像相关方法等技术手段系统地研究了完整岩体硐室围岩和节理化岩体硐室围岩(含平行节理岩体硐室围岩、含交叉节理岩体硐室围岩)在静态荷载作用下的静态力学特性、能量演化与分配规律、声发射性能变异细观机理、渐进式失稳破
本书介绍了构造成岩作用的内涵、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研究意义,并以库车前陆盆地为例,在其地质概况构造变形与演化、储层成岩作用和致密砂岩储层裂缝发育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探讨构造作用与成岩作用的耦合关系及构造成岩作用对储层裂缝发育和储层物性的影响,总结构造成岩强度定量评价方法、有效裂缝评价与预测方法及综合评价储层质量的储渗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