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借助法国调节学派的分析框架、依托货币区理论,梳理欧元区货币、金融与经济一体化路径,探讨欧元区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陷入危机的制度性根源;并从这一视角出发,通过分析欧盟/欧元区各类危机救助机制与工具,考察和评估欧元区金融与经济治理理念及其实践的调整与变化,以及新的金融与经济治理模式对欧元区和国际经济体系未来发展的影响,
本书以粘性预期理论为基础,应用博弈论、SIGE模型等,对通胀预期的宏微观特征、粘性预期下菲利普斯曲线位势变化、中央银行对公众预期反应规则等问题展开研究,力争从管理公众预期引导市场行为层面上提升货币政策有效性,实现目标框架下的经济良好运行。
本书共五部分,分别从货币信贷概况、货币政策操作、金融市场运行、宏观经济分析、货币政策趋势等方面对我国2022年第三季度货币政策的运行情况加以分析、总结,并对未来一段时期内的国内国际经济形势进行分析预测。
本书的一大创作灵感来自斯金纳(Skinner)在1967年出版的《砝码与度量衡》(WEIGHTSANDMEASURES)一书,作者通过查找大量文献、分析推理等方式找出代表关键重量标准或与关键重量标准密切相关的古代钱币,并描述这些钱币背后的故事来阐述货币重量制度的发展规律。本书共分为四章:章从地理和历史两个维度详述了古代
本书以人民币国际化与“一带一路”倡议这两项当前最重要的国家战略为背景,在参考国内著名专家学者的研究基础上,对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热点与难点问题进行探讨,对中国历史上的币制发展过程进行回顾,对人民币的未来发展前景进行展望,对人民币实现国际化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本书共分为八个章节:第一章人民币国际化与“一带
格奥尔格弗里德里希克纳普的《国币国定论》是货币思想史上的里程碑,该书提出了货币是国家的产物,创立了货币理论的国家主义学派,自1905年一出版,便在学术界和政界引起了轰动。当货币制度正处于大变革时代,各国纷纷讨论其货币体系的金属本位安排,而该书却提议我们并不需要金属本位。尽管有关纸币意向性的思想在那之前便已提出,但是却从
针对简单加总货币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有效性不足,学术界先后提出了迪维西亚货币量和现金等价货币量予以修正,但对三者的优劣判断尚无明确定论。本书以可测性、可控性、相关性、货币需求函数的稳定性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有效性的判断标准,对现金等价货币量、迪维西亚货币量和简单加总货币量进行了实证比较。 利率市场化改革是我国货币政
本书紧紧围绕数字人民币(DC/EP)对人民币国际化影响的内在逻辑主线,以“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应用研究”三位一体的研究范式为主体,主次分明、主辅联动、浑然一体,构成“数字人民币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的强内在逻辑。关于人民币国际化,以往的研究较多基于定性视角展开,尽管现有研究尝试从定量视角予以探索,但在数字人民币快速发展
本书围绕中国现代货币政策调控体系的建设展开论述,具体来说,以现代货币政策调控体系建设框架为基础,通过对比发达国家货币政策调控体系内容,提出中国现代货币政策调控体系建设的基础路径,为实现货币政策的有效调控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对于我国应采取哪些措施发展金融市场以发挥现代货币政策调控体系的功能提出了具体建议。
本书内容讲述:百分百货币一是项提议,即将款准备金提高到100%,这事实上是欧文·费雪、米尔顿·弗里德曼等一些重要的现代主流经济学家的基本观点,但被急功近利的银行业现实所忽视。作为货币主义学派创始人,费雪晚年通过对大萧条成因的思考,将他的货币理论应用于政策建议,坚定地主张活期存款(checkingdeposits)应具有